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联动,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一、以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为引领,激活铸魂育人教育元素
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突显思政工作重要地位。努力打造“三个第一”,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为“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为“第一学科”,马克思主义课堂打造为“第一课堂”。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学校年度的工作要点,纳入全校重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评估。
深化“三讲四联动”教学改革,打造思政教学品牌。思政课通过课上老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将主题演讲、情景剧表演、主题辩论、微视频制作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同步实现课程、教师、教学与科研、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交流等功能的进一步实现。
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网络育人平台。因势而谋抓好新媒体平台顶层设计,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形成“华水苇渡”“三微一端”优势互补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工作助推器”,成为思想引领和理论传播的“活力生发源”,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网络动员令”。
二、以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为抓手,凝聚“三全育人”工作合力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协同保障机制。制定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意见》《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度,强化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有序推进。每年设立20万元的课程思政专项经费,用于立项建设示范课程、优秀教师(团队)和有关课程思政的教改及科研项目。投入数百万经费建设智慧教室,改善教学条件,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先使用。
坚持课程全面覆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将道德修养、工程伦理、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等价值塑造目标加入到毕业要求中;在全校数千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每门课程至少明确2个思政元素融入点,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中有所体现,将“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落到实处。学校2019年实施课程思政“双百计划”,通过抓典型、树标杆,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引领带动学校课程思政整体工作高效快速推进。
突出水利办学特色,打造课程思政品牌。坚持把“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将大禹治水、红旗渠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和奉献祖国、吃苦耐劳的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水利知识、传承水利精神、凝聚水利灵魂、提升水利素养,激励学生爱校爱水爱国。
三、以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为载体,提升立德树人工作实效
找准工作抓手,加强全局统筹。扎实开展“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敬业奉献教育、担当作为教育、生态与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纪律与规则教育、爱与感恩教育等“八项教育”贯穿始终,持续提升育人效果。利用辅导员、导师和学生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网络视频、网络电话等方式慰问学生及家长,为学生提供关爱和指导;针对疫情期间学生长时间在家的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弘扬社会正能量。
因时因势规划,确保教学质量。根据“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学校坚持“只改变教学模式,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原则,统筹兼顾,内外挖潜,做好线上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准备与遴选工作,结合线上教学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优势互补。注重经验推广,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九期《线上教学典型案例》,积极推广优秀教师的线上教学典型案例,促进经验交流。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研究并建立延期开学期间教学工作机制,周密部署课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教学效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降低。
用好战“疫”故事,筑牢信仰之基。广大教师紧抓抗击疫情契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在教学各阶段竭尽所能,变劣势为优势,化危为机,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从疫情防控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等内容,利用丰富的战“疫”故事,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围绕“火神山背后的遥感技术”,引导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在战“疫”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帮助学生坚定科技报国的志向;材料学院围绕“五菱的76个小时,改变了中国口罩”,将中国制造、中国精神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