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心: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丹江活水来

04.07.2014  09:11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传说中的“沧浪之水”,再过三个月,就要从淅川陶岔出发,一路蜿蜒三千里,直抵京津。

这是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梦想,而今,这不休不止的梦想,终于实现。

62年前,当伟人说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是可以的”时,我们谁也没有料到,这宏大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而今,当我们沿着梦想的航道,让这泓“沧浪之水”, 经淅川,到南阳,过方城,穿郑州,越焦作,通石家庄,经满城,抵徐水,一水中分,直赴北京和天津。在渠道、隧洞、渡槽、管道的不断变换中,我们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这份豪迈,不亚于“高峡出平湖”。

这份豪迈,润泽的是数亿人缺水的生活。在面临水危机的北方,无论你是在河南,还是在河北,无论你是在北京,还是在天津,从此以后,你都有了一份亲近“沧浪之水”的从容。

你的这份从容,得益于34.5万移民的奉献。你亲近的这份甘甜的“沧浪之水”里,有他们故乡的味道。

这味道是他们家乡斑驳的老墙,是他们村口长满青苔的老井,是他们门前开满花的石榴树,甚至,仅仅是门前的一捧黄土;而今,这一切却沉在水底,沉在记忆的深处。他们分散在远乡,开始重新构建并适应新生活,物质生活虽然很丰富,但故乡的那股浓浓味道,却需要时间慢慢去冲淡。

此时此刻,我们应该感谢34.5万移民,感谢他们的这份无私和奉献。

东方今报首席评论员 李长需

需要打开屈原的天问

追寻范蠡和西施的传奇

听着编钟的旋律

打开丹江的五彩封面

在陶岔驻足

看南水如何北调

这是我们的乡亲

无须辨认乡音

因为他们的足迹沾染着故乡的气息

无论在清渠两岸

还是在陌生而熟悉的土地

他们的迁徙

只为一颗碧水丹心……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