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属于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中国抗战胜利回望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题:站在属于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中国抗战胜利回望
记者王玉山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总是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属于胜利者的明亮秋日里,站在属于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让我们再次回望半个多世纪前那段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
烽烟——五千年文明古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九月沈阳,秋夜渐凉。晚上10点多钟,大东区北大营社区依然灯火通明,人来车往。
“80多年前的这个时候,北大营可不是这样。”撩起空荡荡的左袖管,白发苍苍的87岁老人孟淑珍酸楚不已。
1931年9月18日22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北大营袭击东北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刚出门,就被日本兵机枪扫中,大姐当场死了,我的左胳膊被打中。”刺骨的痛,连同那个烽烟弥漫的秋夜,从此永远定格在孟淑珍的记忆里。天亮后,手术保住了她的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左臂。
“面对不过一万余人的日军,20多万东北军留守部队奉行不抵抗政策。几个小时,日军占领沈阳城,仅一星期侵占辽吉两省。”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王学清痛心地说,“4个多月后,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烽烟起,山河碎!山河破碎,破碎的又岂止是山河!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九一八’以来,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会适可而止,认为国际上会出面干涉。结果日本步步紧逼。到1935年‘华北事件’后,中国民众已经普遍意识到,除了抵抗无路可走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烽烟笼罩卢沟晓月的那个夜晚,彻底惊醒了一个民族。
怒吼——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
九月北京,秋高气爽。在丰台区宛平城,83岁的郑福来老人每天晚饭后总习惯到卢沟桥散步遛弯。
世代居住在卢沟桥西桥头的郑福来现在的家,与当年驻守在卢沟桥一带的国民党第29军219团团部仅一路之隔。
“那天晚上炮弹就在我们家北房西边爆炸,奶奶让我顶着锅盖赶紧跑。”在北头小树林里,郑福来看见一排排遗体,“那个情景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卢沟桥抗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生死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一个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全体中国人中形成、觉醒,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是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带来的最深刻变化。”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郭德宏说。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素来温和、宽容、善良的中华民族,用以血还血的悲壮,投身血战到底的抗争。
血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
九月中原,秋风渐起。在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杨庄村,63岁的李连松忆起26年前和父亲一起看电影的那个夜晚。
村外的打麦场上正在放映《血战台儿庄》,年过六旬的李景洲坐在小板凳上,一边看一边偷偷地抹眼泪。当影片中出现将士们与日军展开殊死肉搏的场景时,平日少言寡语的老人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
“那天过后,乡亲们才知道父亲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也是所在连队仅活下来的几个士兵之一。”李连松说,2001年父亲去世时,当地政府及生前好友送了30多个花圈,“乡亲们都说,父亲的追悼会是杨庄村史上最隆重的葬礼。”
“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里,中国军队血战半月,歼敌1万余人,以3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长王祥说。
“8年全面抗战,在中国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国防大学教授舒健说,“中国伤亡3500余万人中,有3000余万为平民。”
浴血而战,血战至死。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九月长白,秋叶绚烂。在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纪念碑护碑亭下,一棵数十米高的针叶松傲然耸立,四季常青。
1940年2月23日,年仅35岁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在敌人的疯狂追杀下,永远倒在了这棵青松旁的雪地上。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如今,在那片英魂永驻的东北热土上,尚志市、兆麟街、一曼街……人们以各种方式铭记着抗联英雄。
怎能忘了与杨靖宇同年牺牲的另一位英雄:张自忠。
1940年,日军分三路进犯襄樊、宜昌。49岁的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身陷重围。5月16日,这位曾指挥部队击溃有“铁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师团的抗日名将,在日军的刺刀下壮烈殉国。
“战而死,虽死犹生。”如今,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着一块来自张自忠牺牲地的“血石”——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对记者说,虽然没有经过鉴定,但她愿意相信人们的说法,把石头上那猩猩红点当作父亲留下的英雄血迹。
怎能忘了与张自忠同月牺牲的另一位英雄:左权。
1942年5月,日军重兵包围了位于山西辽县的八路军总部,38岁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为掩护部队突围,以身殉国,把年轻的生命永远融入了巍巍太行山。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中华。”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已年逾古稀,老人每每读起父亲留下的文字,都禁不住热泪盈眶,“父亲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
“将军和士兵并肩赴死,军人和百姓戮力抗敌。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确保了全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砥柱——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族救亡的大旗
九月陕北,秋阳高照。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里,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工作过的窑洞里,参观者总能看到一种不起眼的煤油灯。
“正是这一盏盏煤油灯,犹如一座座灯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点燃了希望,照亮了中国。”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始终高举起民族救亡的大旗。”
——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抗战的号角,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
“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陆续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加入到当地的抗日武装中,并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军事科学院抗战史研究专家彭玉龙说。
——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艰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对整个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尤其是在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甚嚣尘上之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贺新城说,“是毛泽东集中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廓清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重重迷雾,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方向。”
——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和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说:“在国难深重的艰难时刻,解放区战场的开辟,支撑了濒临崩溃的国力,滋养了饱受摧残的民族。”
挺身担大义,砥柱傲中流。
“在这场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抵御侵略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说。
携手——东西方一起抗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九月伦敦,秋雨淅沥。2013年9月,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英文版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一年后的这个9月,它的简体中译本已摆放在北京许多书店的醒目位置。
“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拉纳·米特说,“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长期英勇作战,打乱了日军‘北进’‘南进’计划,有力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英美联军作战;也正是因为确信日军无力进攻苏联,斯大林才得以放心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说。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和团体在道义和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援和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抗日战争爆发后,全世界数以千百计的国际友人和团体纷纷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战,加入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
这是一份并不完整的统计记录:
苏联是抗战中首先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美国人民也直接参与中国的抗战事业。
抗战期间,德国的米勒大夫、奥地利的傅莱和罗申特大夫、瑞典的霍尔曼医师、捷克的弗里德利希·基希医师、英国记者乔治·阿克以及澳洲新西兰的路易·艾黎等欧洲朋友冒死来华服务。
抗战期间,朝鲜义勇军、义勇队和中国人民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日本的反战同盟也加入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队伍。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亚、缅甸、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人民也参加或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
……
“在这场抗击反侵略反人类的正义战争中,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和援助,引发了遍及全世界的声援浪潮,反映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共同愿望。”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说。
胜利——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值得世界铭记的伟大胜利
九月南京,秋花绽放。在熙熙攘攘的黄浦路上,一个高墙环绕的大院内,郁郁葱葱的树丛中时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当年,侵华日军正是在大院的一座礼堂里,正式签订了投降书。
1945年8月15日,在全世界正义之师的打击下,被中国战场的大反攻彻底摧毁信心的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回望69年前那个胜利的日子,许多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常常会像个孩子一样开怀大笑——
93岁的张修齐老人说:“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想去看看妈妈安排的女朋友。”
95岁的石永固老人说:“我们拿着茶缸倒满酒,高兴得喝不下,互相泼起来。”
——6天后的8月21日,湖南芷江,日本降使向中方代表交出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的命令备忘录。
——18天后的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包括中国的徐永昌将军,依次签字。
9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这一天为抗日战争胜利庆祝日。这个日子,也被全世界公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25天后的9月9日,南京,这个曾惨遭日军屠城暴行的六朝古都,见证了侵略者最后低头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在南京正式接受日本投降。
“抗战胜利,中国不仅参与了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而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担起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更大责任。”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浴火重生,中华民族洗去百年屈辱,赢得了地位、自信和尊严,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世界的东方昂首挺胸站了起来!”
这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这是值得世界铭记的伟大胜利!
……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回望胜利,凤凰涅槃;眺望复兴,巨龙飞腾。(梅常伟、杨启鹏参与采写)
编辑:王东胜 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