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副校长张倩红教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会议上发言

07.03.2016  13:07
        3月7日上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召开会议,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副校长张倩红教授在会上发言,在代表中产生良好反响。
        张倩红代表就充分释放人的潜力、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发言。她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着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未来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因为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世界共识与必须的选择,而创新的最主要驱动力是人的潜力。
        张倩红代表以人的因素为切入点,就如何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研发部门及智库机构要认真研究国际上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找准差距。目前,国际上对于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排名五花八门,但是一些指标与标准是恒定的,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比对,寻找提升的空间。在复杂的指标体系中,人的因素一直最为关键。
        第二,在重视研发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创造热情。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研人员申报、承担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国家投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有实力的科研工作者不愿意承担,报项目的人在下降、尤其是高水准的科研人员缺乏主动。要认真研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一一解决问题,充分调动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否则提升创新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到实处。一是正视“双创”,落实“双创”。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就业压力巨大。“双创”的大潮在高校反响强烈,但大学生创业不能脱离现实。《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和2011届分别高出0.3和0.7个百分点。这个比例不高,但必须从我们的国情出发,不能一窝蜂、搞突击。正视和落实“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命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二是客观看待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与比例。大学如果只教学生怎么创业,那也偏离了教育的本真与基本目标,而且有很多学生不适合创业。我们要做的是开创学生思维、养成一种企业家精神,让愿意创业、能创业的人有政策、有平台、有收获。三是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教育旨在点燃创新思想的火炬,落脚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突破点在创新氛围对受教育者的感染和熏陶。建议从小学、中学衔接高校结合不同的培育方向,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和方向,培育不同内容的创新文化,做到全员、全程的创新创业培养,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教育氛围。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6-03-07 13: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