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校园歌手大赛:歌声飘过30年

29.10.2014  12:47


方兴未艾今非比 日新月异日中天

                  ——我校校园歌手大赛30年来变化记

  河南大学第20届校园歌手大赛

   

        百年大礼堂静静伫立在学校中央,一声不语却道尽沧桑变化。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回忆,打开时光机,校歌赛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像电影般一幕幕掠过眼前。那些聚光灯,那些鲜花与掌声,那些鼎沸的人声与嗨翻全场的表演如同再现,三十年风雨历程,大礼堂仿佛一位老者始终见证着这一切。

      今年正值第三十届校歌赛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望,看校歌赛如何步步生辉,绽放灼灼华姿。

绘音乐界晴雨表 缩社会发展之影

      “1985年是校园歌手大赛举办的第一年,当时整个国家都处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振奋状态,改革开放使得国人眼界大开,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思想更是活跃。伴随着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以港台流行歌曲为主要代表的通俗音乐以其清新、自然、容易上口等特点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卡拉OK’成为校园业余文化活动的独特景观。于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校园歌手大赛’应运而生。”作为历届特邀嘉宾,娄素君陪伴校歌赛走过了整整三十年,提起校歌赛,她的话中是满满的回忆:“但那时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许多歌是不允许唱的。记得一位参赛选手曾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当时在大礼堂引起强烈的反响,第二天,责问、告状的电话就接二连三地打到团委、宣传部、甚至党委,使我们感到很大压力。”

      而现在,校园歌手大赛的参赛曲目已变得丰富多样,从家喻户晓并且在各个年龄层活跃的经典曲目,到被青年大学生所青睐的流行歌曲,以及适应改革开放兼容并包的中外文歌等曲目风格迥异、形式丰富多彩的歌曲都曾在这个舞台上上演过。校园歌手大赛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给河南大学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在第20届校园歌手大赛中,选手们大胆追求创新,更有较多原创歌曲亮相,三十年来校歌赛上的歌曲单就是一部历史,一部可以窥测出几十年里青年人音乐审美变化的历史。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校园歌手大赛也在采用新的媒体宣传方式。第二十届校园歌手大赛中首次运用短信方式评选出“最受欢迎歌手奖”,第二十七届还设有专门网页介绍参赛详情并组织开展网上投票“网络之星”奖。与此同时,近年来的微博墙也在校歌赛的现场进行及时更新,鼓励每个人——不但是选手,更是台下的每一个观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发表自己对选手的喜爱和祝福,使校园歌手大赛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音乐盛典。

途径另辟蹊径  形式不拘一格

      三十而立。三十年来,校歌赛从孩童走向成熟,在比赛环节形式以及奖项设置等方面发生着重大变化,愈发新颖多样。每年同学们都会精心设计门票和标语。校园歌手大赛永久性的徽标、“律动青春”“音为有你”的主题、或冷暖色不一的门票等等都给每一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届大赛都结合同学们的新诉求不断创新,紧随时代潮流,从而实现新的调整。2002年,鉴于往年艺术学院一些音乐专业的同学参加通俗组的比赛对其它专业的同学造成的相对不公,在第十八届比赛中新增了专业通俗组比赛。2005年,“超级女生”、“新丝路”模特大赛等娱乐节目名声大噪、风靡一时,于是第二十一届校歌赛便借鉴其淘汰制,分三轮入围的角逐并设置情景题目的较量,使得比赛内容丰富,观赏性更强。而第二十二届校歌赛的形式更是别出心裁,大赛的第二个环节创新性地采取了组合式的演唱方式,以测试选手们的配合与沟通能力。决赛中,举办方还添加了游戏环节,鼓励全民参与,活跃现场气氛。大赛舞蹈、电子乐器等元素激烈碰撞,点燃激情的火花,台上台下互动交融,场面十分壮观。在知识问答环节,题目涉及评估知识以及诸多社会焦点问题,给场上的选手和场下的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又拓展了知识面,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宗旨。而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2008年的校歌赛特意在第二环节“演绎经典,放歌改革”的比赛中设置80新生、90恋曲和2000绽放不同时代的参选曲目,以此检验选手的歌唱功底,增加比赛的难度和观赏性。

      三十年音乐历程,从无到有,从简到优,让梦想更加瞩目。近年来,校歌赛所设奖项逐渐丰富多彩,“最具人气奖”、“最具潜质奖”、“最佳舞台表演奖”、“最佳形象气质奖”等奖项层出不穷。这既扩大了获奖范围,体现了当下多元的时尚潮流,还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性起到全民参与的良好效果。第二十一届大赛更是大胆尝试第一次环境的大突破——把大舞台从礼堂内移师到大礼堂广场,露天的演唱效果让整座学府都笼罩在音乐的氛围。

幕前幕后齐参与 齐心协力创向荣

      校园歌手大赛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要经过层层选拔,近五年来每年都有上千名同学报名参与,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青年学生对歌唱的喜爱愈演愈热,热情不减。在第22届校园歌手大赛上郑州分校同学和留学生首次加入了初赛的选拔,扩大了本届大赛的参赛范围。作为第21届校歌赛的参赛选手,“103入侵乐队”再次参加比赛。校园歌手大赛以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普及性以及强大的影响力而一发不可收。

      走进大礼堂,是正在调整设施的灯光师。绚烂的灯光、先进的音响设施……都为比赛提供了极佳的外部条件。台前端坐的是一排排评委,他们或肃穆,或微笑,始终以负责的态度认真聆听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声音。其中许多老师都不只担任一届的评委,多年风雨多年霜,无论挑战有多大,他们始终与校歌赛同行,见证这稚嫩的芽一点点破土开花。而在台上蓄势待发的一位位选手,当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一刻,当手握传递梦想的话筒,他们已然是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因为勇敢,因为绽放而灿烂。第20届校园歌手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葛伟在在贴吧上这样写道:“虽然我已经离开河大了,但是参加校歌赛的这些经历将在我的人生记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希望喜欢音乐的朋友勇于展现自己,争取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在歌手大赛展现出来。”

      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校歌赛越办越好的重要动力。此外,大赛的成功举办也离不开一直在背后默默服务的学生会成员。从组织到宣传,从服务到整洁,他们辛苦工作,不求回报,那一滴滴闪烁的汗水拼凑成无数感人的画面。学生会的罗宇文同学说:“去年校歌赛期间我们忙前忙后,从布置会场,维持秩序,后台服务等等有时候一连就是站几个小时。”所有工作人员的无私忘我,热心服务的精神都令人感动。

      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沧桑变化,校园歌手大赛作为我校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品牌活动,它不仅展现了河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活动,为同学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陶冶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为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它深入到每位学生的生活里,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环节。

      走出大礼堂,抬头再望向这座百年的建筑。心中装满了慢慢的感动。风雨飘摇三十年,音为有你,这一路不再孤单;音为有你,这一路越发精彩。回首,带着温暖继续向前,已闻到满径花香。(汪代玲  马欢 张颖茜)


岁月如歌

        一年一度的校园歌手大奖赛转眼走过了20个春秋。前些天,校团委的同志约我为纪念歌手大奖赛活动20周年写篇稿子,因为我亲历了五届比赛活动。盛情难却,一时间许多美好的往事重又忆上心头。

      时创办这项活动应该说是形势使然。1985年,整个国家都处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振奋状态,改革开放使得国人眼界大开,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思想尤其活跃。伴随着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以港台流行歌曲为主要代表的通俗音乐以其清新、自然、容易上口等特点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卡拉OK”成为校园业余文化活动的独特景观。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这些歌曲中有崇尚自然,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情调不雅的“靡靡之音”。为借通俗音乐传播之风,让健康向上的歌曲在校园传唱,校团委策划,以校学生会名义组织首届校园歌手大奖赛。最初,为了把好歌曲内容这个关,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参赛歌手不听劝阻,不按大赛要求选唱格调不高的流行歌曲时,评委会就会在初赛时将其淘汰出局。即使这样,也还有把关“不严”的时侯。记得一位参赛选手就曾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当时在大礼堂引起强烈的反响,第二天,责问、告状的电话就接二连三地打到团委、宣传部、甚至党委,使我们感到很大压力,但当时的校领导非常宽容地说:即然电台上已经播出,应该不算大问题,可能只是不适合在学校唱,以后注意就是了。在97年香港回归时,当我看到香港特首董建华同各界人士一起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来表达对“东方之珠”的热爱时,立刻想起这场小小的“风波”。不禁兀自发笑,感叹时光如梭,变化真快呵。

      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校园歌手大奖赛”以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普及性以及强大的影响力而一发不可收。记得第一届时只设业余组比赛,第二届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又增设了专业组比赛,第三届又举办了校园创作歌曲大奖赛……。河南电视台以此活动为主线,拍摄了全面反映河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电视片《大学生畅想曲》,1987年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都曾先后播出;河大校友、著名诗人王怀让的长篇报道:《河大唱起了新的黄河大合唱》,《河南日报》以整版篇幅全面报道了河大校园歌曲创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新形势下学生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校园歌手大奖赛以其影响大,水平高,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基础,良好的口碑,与校党政领导的支持、关怀密不可分,与上级领导的关注、鼓励密不可分,与专业人士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记得每次大礼堂举行比赛时,在家的校领导都一定会应邀出席观看,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时任团省委书记)曾在1987年全程观看大赛盛况并上台为获奖选手颁奖,这些都给了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省音协主席、著名指挥家吴歌,省歌舞团团长田明,音乐教育家武秀之、杜鹤鸣、琚清林等都曾为大赛担任评委。艺术学院马俊芳、赵振乾、王凯歌等老师多年来为大赛提供了很多专业支持并承担了许多事务性工作,其无私忘我,热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令人感动。

      校园歌手大奖赛这个舞台,可以说为大学生充分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如影视演员李艳秋,歌唱家孙伟国、柏林林等;有一大批既是组织者又是参赛者的学生干部,如现省豫剧三团团长吴涛、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恒兵、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齐彦波等都曾活跃在这个舞台上;还有参与香港区徽、澳门区旗设计者肖红,曾是几届大赛会标的设计者,说不定后来参加那么多大型设计的他,灵感就源于当年的歌手大奖赛的会标设计呢?这些歌手和学生干部们至今聚在一起时都会忆起这段难以忘怀的大学时光。

      岁月如歌。与以往校园歌手大奖赛相比,现在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曲目之丰富,音效之完美都是当年无法比拟的。校园歌手大奖赛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给河南大学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衷心祝愿“校园歌手大奖赛”越办越好!(娄素君,1983年至1990年在校团委先后任文艺干事、文艺部副部长、文艺部长,后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工会副主席等职。历届校园歌手大奖赛特邀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