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合葬、花坛葬 如何让公众更接受?
1日早晨,相关工作人员从骨灰楼里取出市民冼伯的老伴的骨灰,一路护送到冼伯家中 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
白云山北麓的树葬林区“思园” 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摄(资料图) |
清明又至,或许这是一年之中我们讨论“死亡”最多的时节。时代在发展,价值观变得多元化,人们如何看待“身后事”?今起羊城晚报在清明小长假推出专题报道,采访市民、专业人士以及相关部门,探讨人们的“殡葬观”在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羊城晚报记者 化麦子 通讯员 印锐
清明节前夕,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文,明确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并鼓励公众接受家人合葬、海葬、树葬、花坛葬等安葬方式。该文件出台后,立马引来热议:“树葬、花坛葬?如何下葬、如何拜祭?”
这些热议与疑问反映出目前公众尚未对节地生态安葬有充足的了解。节地生态安葬有哪些方式?目前广州市民对这一安葬方式的接受程度如何?今后有关部门如何让节地生态安葬成为公众殡葬的选择项?
广州节地葬升温:
一个骨灰格合葬15先人
广州荔湾区西塱的德安楼里,有3万余份先人骨灰寄存于此。这栋三层楼高的建筑中有27个存放骨灰的大堂,这些大堂的多数骨灰格里,都放置了不止一个骨灰盅,这就是所谓的家人合葬。
“这里合葬的骨灰有近1万份。”德安楼总经理李福泉介绍,从2002年起这里就开始向公众提供家人合葬服务,有一个骨灰格里放置了15份先人骨灰,“价格便宜,同时拜祭也不用来回奔波在不同地方取骨灰,现在有很多人向我们咨询如何合葬”。
而在广州天河区新塘公墓的一片不起眼的草坪下,安葬着近60份先人骨灰。这种花坛葬、树葬更偏向于生态环保,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盅里,再埋进土里,三个月左右就能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真正的“入土为安”。
生态葬费用虽低
选择者仍寥寥无几
尽管节地生态安葬在广州有逐渐升温的趋势,但是记者近日实地调查发现,生态葬仍然没有进入公众殡葬观念的“基础选项”里。
在广州花都区的金钟墓园里,花坛葬、树葬设施相对完善,且选择花坛葬只需要一次性支付1800元,永久免去管理费用,相比起墓穴葬来说更加经济实惠。“虽然近年来咨询的人很多,但实际选择生态葬的人还是不多。”金钟墓园的负责人介绍,去年有100多个家庭在这里选择了生态葬,虽说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占比仍只有5%左右。
这情况在新塘公墓同样存在。新塘公墓的墓穴价格在3万元到5万元之间,加上墓碑的话,安葬费用为5万元到10万元,而花坛葬只需要一次性缴纳1096元(包括了可降解骨灰盅和下葬用品)。但该墓园有近4万座已使用的墓穴,加入花坛葬的却只有283份骨灰。
节地生态葬怎推广?
信息和配套都要跟上
如何才能让更多市民接受节地生态葬?记者咨询了不少市民,有的表示担心家庭因为这个问题产生矛盾;有市民疑惑能否和祖先“平起平坐”,放在同一个骨灰格里;更多市民表示,他们对于“合葬”、“生态葬”等概念不太了解。
最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的一篇文章《执意树葬的母亲选择植树节离去》获得了不少关注。范以锦告诉记者,他为母亲办理树葬事宜的过程中也有所思考:除了观念问题,其实信息缺乏以及配套服务不完善可能也是阻碍大众选择节地生态葬的一大原因。
“家人都遵从母亲遗愿希望将她树葬,但是目前我们并不清楚相关流程。”范以锦认为,现在各方面对于如何树葬、何处办理树葬事宜等信息都语焉不详。他希望能获得更多相关信息,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链接
穗主要生态安葬法:
骨灰撒海
骨灰还林
据了解,生态安葬的方式包括骨灰格位寄存、骨灰还林、骨灰撒海、草坪葬、花坛葬、壁葬、塔葬等。
广州从1988年、1989年起先后首创骨灰撒海和骨灰还林活动。截至2015年共有约1.74万具先人骨灰撒向大海;累计还林骨灰约2.1万具。
相关报道
骨灰居家拜祭 盲人阿伯称很方便
羊城晚报讯 记者化麦子、通讯员印锐报道:4月1日上午,69岁的盲人冼伯从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个白色的骨灰盅,这是他妻子的骨灰,他将在家里完成拜祭过程。这是今年广州市首推的居家拜祭服务,免费为困难人士送亲人骨灰上门。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1日下午5时,已有43名特殊困难人士向市殡葬服务中心预约送先人骨灰到家拜祭,1日当天共计送4份骨灰上门。
化麦子、印锐
责任编辑:王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