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用生命与梦想构筑精神的丰碑——记全国师德建设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玉贵教授

16.12.2015  10:28

      《河南教育》2015年第11期以《用生命与梦想构筑精神的丰碑——记全国师德建设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玉贵教授》为题,配发图片报道我校安全学院教授张玉贵顽强与病魔作斗争,把全部热情投入到科研与教育事业最前沿的感人事迹。相关内容如下:

用生命与梦想构筑精神的丰碑
——记全国师德建设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玉贵教授
□特约记者  徐春浩

      他,以呵护矿工生命安全为己任,把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为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被称为“创造了奇迹的人”。
      他,在砥砺中奋进,用一根竹竿躺直了病魔使之佝偻的身躯,把最美丽的青春燃烧在科研与教育事业最前沿,谱写了一曲激情的生命赞歌,被誉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他,立志“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爱生活、爱科研、爱教学,以浓郁的爱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奉献之歌,被学生们誉为“最值得敬重的人”。
      他,曾入选河南省“555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多次获得“河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殊荣……他,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师德建设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教授张玉贵。

把人生磨难焊接成实现梦想的阶梯

      1988年,张玉贵来到河南理工大学工作。时过5年,正当他可以“有所作为”时,病魔的阴影却偷偷向他袭来。他患上了一种令不知情者感到奇怪、知情者毛骨悚然的怪病:强直性脊柱炎。
      病情严重时,张玉贵只能以一个姿势躺在床上,撕心裂肺的疼痛常常让他彻夜难眠。更可怕的是,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的脊柱不断向下弯曲,躯体佝偻得像对虾。医生说,如今国际医学界对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这样发展下去,将使他永远看不到天空,也就意味着永远告别他挚爱的讲坛。
      然而,病魔没能使张玉贵放弃对事业的挚爱与追求,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他对科学的探索、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科发展的无私奉献。1998年,他跨专业考入了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一边吃药一边进行学习和研究,还硬是用一根竹竿撑直了病魔使之佝偻的身躯,并凭借顽强的毅力组织筹建了溶剂萃取实验室,完成了高质量博士论文——《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
      如今,在他那间约有16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除了摆放他的办公桌外,还放着3台电脑。这是他的研究生们的工作台。“学生们在我这里学习,既方便了他们随时提问,又方便了我不用像深海探油那样捡拾掉在地上的东西了。”张玉贵幽默地说。
      目前,张玉贵身体上依然装着钛合金支架,不能正常行走、不能弯腰、不能久坐、不能低头扭头,但他总是昂着“倔犟”的头颅,挺直“不屈”的脊梁,向着光明,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所到之处,与大家贴心的畅谈交流让他更加精神,被同事们称为“最快乐的人”。他的导师、中国科协副主席谢克昌院士说,“你是我们队伍的一面旗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呀,只不过是不让人看到他的痛苦罢了。”谈起张玉贵,妻子江林华既心疼又无奈,“我晚上睡觉醒来,一准能看见他在拧着眉头读书。我知道,那是他药效过了,疼得睡不成,便和书本较上了劲儿。”张玉贵执著地探索前行的通道、倾听生命的足音,用微笑和自信照亮世界,让爱的光辉尽情闪耀,让感动之情溢满人间。
      “只有不断地攀登、不断地思索,自己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这是张玉贵的人生信条。他把苦难“化妆”成美丽的笑容,在不屈中守望美好,在解读生活本身的诗意中弹奏出最美妙的生命之歌,书写着人生更加辉煌的未来。
      灾难面前,拼搏、奉献成了张玉贵的“心灵火把”,挚爱、责任促使他在生命禁区“精耕细作”。张玉贵把人生的磨难焊接成实现梦想的阶梯,他那奋勇拼搏的精神、果敢坚强的毅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他顽强与病魔作斗争、把全部热情投入到科研与教育事业的事迹感动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在逆境与砥砺中用坚强意志书写出了生命的精彩传奇。

用生命为煤矿安全生产擎起一片天

      “搞科研要有牺牲精神,要能够为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这是张玉贵常说的一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使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张玉贵提出把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的新学术观点,开创了以化学方法研究瓦斯问题的先河,改写了瓦斯研究的历史。
      2008年1月,他申请的“863计划”课题——“煤层气低渗富集区地面开发关键技术”获准立项,研究总经费达597万元。此外,张玉贵还入选河南省“555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获焦作市优秀青年专家、河南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等殊荣。
      随后,张玉贵又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十一五”和“十二五”课题“全国重点煤矿区瓦斯赋存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的研究工作和《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国家行业标准的编制任务。
      为呵护矿工生命和煤矿生产安全,张玉贵勇做开路先锋,对科研探索充满着无限的激情与勇气,在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等煤矿安全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题“构造煤微观结构与表面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构造煤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机制及地球化学标志”和河南省自然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等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安全生产优秀推广成果奖1项;负责完成了“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中国煤矿瓦斯灾害地质控制机理研究”“煤矿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国家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申报材料的撰写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1篇、ISTP收录5篇,著有《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煤矿灾害地质》《瓦斯地质学》等著作6部;在成果鉴定中获3项国际领先水平、8项国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8项,获得专利4项……
      二十多年来,张玉贵坚守本职,辛勤耕耘,他那拼搏进取、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我国科技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认可、赢得了国家承认。201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发《关于表彰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决定》,张玉贵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把学生课堂打造成美好的精神家园

      课堂上,张玉贵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坚持不住了就把身子靠着讲台继续上课。学生们搬来椅子让他坐着讲,他笑笑说:“教师应该永远站在讲台上。”学生们就赞扬他:“老师,您站在讲台上,简直就是一个道德的楷模、精神的典范!”张玉贵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他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还要进行科研。每当家人、领导和同事劝他休息时,他常说:“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是个正常人,在家呆着就是个病人。在工作的状态下我活得有价值,活得充实,身体也不疼了,闲下来之后反倒觉得浑身不舒服。
      在教学之路上默默耕耘的张玉贵,对三尺讲台充满了眷恋。在他看来,跟学生们在一起时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打开张玉贵的手机,有许多学生发来的短信:“老师,您最近好吗?”“老师,祝您身体健康!”“老师,我就要上班了!”……然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他们敬爱的张老师在经历了一次次大手术之后,身体早已透支,普通的一堂课,他却承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即使这样,张玉贵依然舍不得离开讲台,离开他的学生。
      张玉贵还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只有到生产一线,到最危险的地方,才能准确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他常拖着病体亲自带领学生下矿井,把课堂搬到几百米、几千米深的矿井里,让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
      虽受病魔摧残,张玉贵并没有被消磨掉自己的意志,反而深切地体味到了教师的涵义。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先后有一大批博士、硕士、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了科研领域的佼佼者。目前,张玉贵已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优秀学子如张明杰、袁东升教授,闫江伟、阳虹副教授,刘勇、贾天让、陈敬轶、刘永茜、徐刚、姚军朋、雷东记、杨文旺、李云波博士等已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成长为科研领域的佼佼者。
      “老师教导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从小处入手。就是装订学术材料,钉子距离上下多少厘米,他都要求我们要规范。他曾说,不论在任何岗位上,人的事业、前途都是干出来的,不可能是等出来的。这些话将会激励我的一生。”说到自己的导师,熊建龙激动地说,“老师同病魔抗争的坚强和对生活的乐观,更是让我们感动。
      “只有种下‘德’的种子,才能绽放‘美’的人生。”2011年9月9日,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张玉贵凭借自己的先进事迹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师德建设标兵”称号。沧桑砥砺几十载,薪火相传谱华章。张玉贵用挚爱之泉浇灌科研新秀,用残缺的生命把学生课堂打造成理想的精神家园,用温暖的双手呵护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梦”华丽起飞,用生命与梦想构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