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在林县红旗渠进行勘测设计的岁月
——纪念红旗渠通水50周年
□记者 李国堤 金惠民
按语: 今年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时任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灌溉室红旗渠工程项目组组长李国堤和时任勘测室主管工程地质工程师金惠民作为红旗渠工程的亲历者、设计者,抚今追昔,书成此文,以作纪念。
赴林县红旗渠进行勘测设计的缘由
林县地处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境内山峦起伏,土薄石厚,干旱缺水。由于缺水,全县98万亩耕地中仅12400亩水浇地。群众靠天吃饭,生活极度贫困。缺水,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动员一切力量打旱井、修渠道、引山泉,努力改变缺水的面貌。1960年2月,林县县委根据林县严重缺水的实际情况,领导组织全县人民开工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因工程规模大(原定灌溉面积超过50万亩属大型灌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实施非常艰巨。到1963年春,感到单靠一个县的财力和技术力量,已难以完成。为此,县委和安阳地委联合向省委打报告,要求将红旗渠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
1963年4月,省委指示水利厅拿出解决方案。时任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的彭晓林决定: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派人对此工程进行现场查勘调查,要求对此工程是否续建,提出结论性意见。1963年4月20日至5月15日,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灌溉室副主任顾家典(已故)、灌溉室项目组组长李国堤、勘测室主管工程地质工程师金惠民3人,会同安阳地区水利局工程师刘鹏南、林县水利局局长段毓波,对红旗渠全长70公里总干渠的现场进行了查勘,随后又对林县缺水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查勘结束后,李国堤又去山西省水利设计院,收集并分析了红旗渠水源地浊漳河的水文水资源资料。最后查勘调查组编写报送了《河南省引漳入林红旗渠灌溉工程查勘报告》,报告的结论是“林县严重干旱缺水,从浊漳河引水是可行的,红旗渠总干渠在克服非常艰险和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巨大的工程量,已具备了雏形。此工程建成后,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明显的经济效益,应当继续修建。但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纳入国家计划。”
为红旗渠续建立项开展的勘测设计
1963年5月,经水利厅研究《查勘报告》后,决定对红旗渠全面开展勘测设计。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联合安阳地区水利局、林县水利局的技术人员共18人,组成红旗渠工程项目现场设计组。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李国堤任组长,安阳水利局刘鹏南、林县水利局李生源任副组长,组织开展编制设计任务书工作,同时组织开展工程地质和测量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进一步收集分析浊漳河来水量资料,调查灌区灌溉用水和人畜用水的需水量,分析研究总干渠的引水总量和灌区灌溉面积。通过设计人员与领导干部、灌区群众三结合,研究确定了总干渠正常引水量为2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为23立方米每秒。由此设计了总干渠断面尺寸和总干渠比降为1/8000,灌溉范围确定为林县淅河以北,灌溉面积47万亩,灌溉保证率为75%。
对总干渠渠首侯壁断至终点分水岭的高程及其沿线高程进行校核测量,确定了正确的各段渠道高程。此项测量工作由县水利局组织技术人员完成。
对总干渠沿线进行实地调查工程地质条件和评价工作,历时2个多月,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勘探队组织专业工程地质人员完成。最后提出了工程地质分区和不同地段的工程防渗措施,编写了《总干渠工程地质编录报告》。
经省、地、县水利规划设计人员,在工地现场实地调查、日夜努力工作的基础上,又广泛听取了领导干部和群众意见,反复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最后完成了《红旗渠设计任务书》。在上报省水利厅、省计委审查批准后,于1963年12月,由李国堤就红旗渠工程现状、县委和群众的迫切要求、规划设计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案等,向水利电力部进行了详细汇报。12月25日水利电力部以[1963]水电规计字第472号文批复。批复的主要意见是:“林县地处太行山严重干旱地区,解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是一项重要的水利任务,引漳入林工程艰巨,但是有一定水源,灌溉效益比较显著,并且经当地人民几年的努力,总干渠已经大部分建成,因此,我们同意续建该工程……”从此红旗渠工程正式列入了国家基建项目,在资金上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据《红旗渠志》记载:1960年至1970年,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6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建设。
开展红旗渠总体设计和年度工程设计
1963年12月31日省计委以[1963]计基字第631号文,在转发水利电力部批复通知时指出“在设计程序上我委同意在总体设计编出前先编年度工程设计……”。根据省计委这一要求,从1964年至1965年8月,省、地、县水利部门共参加工程地质、测量、规划、设计技术人员60余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对分水岭以下一、二、三干渠进行了比较勘测。对一干渠(分水岭至合涧)作了上、下两条线比较勘测;对二干渠(分水岭至马店)作了上、中、下三条渠线比较勘测;对三干渠(分水岭至卢寨村东)作了打洞和提水两个方案比较。这些勘测资料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规划方面对整个灌区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以引为主,引蓄结合;以灌为主,灌排结合;以自流为主,自流与提灌结合的运用原则,以满足全灌区47万亩灌溉需水和人畜用水要求。还研究了灌区内和沿渠的30多座中、小型水库,建成后能补充红旗渠水源;待灌区全部配套完成后,可与淅河水互相调剂,形成一个能引、能蓄、能排的水利网,灌区面积还可以扩大至60万亩。
沿渠重要建筑物均由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设计。如分水岭和红英汇流两个水电站,是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董保黑、张传仁等6人与地区、县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不仅负责设计,还吸收当地的知识青年作为电站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一直负责到通水发电。一干渠桃园河建筑物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的贺亚斐设计,该建筑物上面是公路桥,中间是钢筋混凝土矩形槽,下面是水泥砂浆砌石的桥墩,该建筑物至今已运行50年,仍完好无损。
这个阶段除每年完成年度设计外,总体设计同时进行。到1965年8月,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关于红旗渠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书》,为整个红旗渠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后,林县人民委员会为表达全县人民的感激之情,于1965年8月23日向省水利厅写了感谢信,信中特别指出“红旗渠的设计工作现已胜利完成任务”,并称设计组的同志“采取领导、技术、群众三结合的方法,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群众意见,从而多、快、好、省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支持红旗渠建设,为红旗渠设计付出了辛勤劳动,将永远载入我县山区建设的史册。”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在纪念林县红旗渠通水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作为红旗渠工程的亲历者、设计者,对红旗渠产生的巨大政治、经济、社会效益,倍感欢欣鼓舞。并认为在新时期水利建设中,仍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并把思想认识提高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指示精神上来。同时,也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在1963年至1965年期间,红旗渠还有这段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决策,实事求是,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科学治水的历史事实。只有把红旗渠精神与科学治水相结合,才能使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使我们的水利建设事业更好地造福人民。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