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兴业态 促进南阳旅游业发展

14.08.2015  12:08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偏远区域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人文价值观亦有重大意义。尤其在经济增速换挡、内外需求不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改革红利需持续释放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方略,如何打造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如何实现“四个全面”,如何实现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是摆在发展是第一要务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难题,而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交通发达,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破解经济下行、结构不优的重要突破口。
      一、规模以上旅游业基本运行情况
      1-6月,全市28家规模以上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增长37.3%,比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幅高23.0个百分点;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490.8万元,增长78.7%,实现营业利润640.8万元,已扭亏为盈,应付职工薪酬0.3亿元,增长31.2%,从业人员2082人,增长23.3%。从主要指标情况来看,全市旅游业正保持蓬勃发展态势。
      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一)5A级景区创建工作获得重大突破。一是西峡县老界岭·恐龙遗迹园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取得成功。2014年以来,西峡县老界岭·恐龙遗迹园旅游区进一步完善了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档案资料,对景区内软硬件设施进行了完善补充,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更新了通往景区沿线的道路导识牌,就环境卫生、景区管理、服务提升和景区道路导识牌等工作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最终于2015年初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二是内乡县衙·宝天曼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取得积极进展。《内乡县衙·宝天曼景区联创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经专家评审组终审通过。内乡县衙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已投资3亿多元,县衙、漂流、宝天曼三大主景点内部提升的规划已经做好。2015年初,内乡县举行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动员大会,对创建5A级景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三是丹江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工作进展顺利。已聘请北京江山多娇规划设计院编制丹江湖5A级旅游区创建提升规划。区域内各景点也积极进行规划编制,渠首项目正委托佳莲公司编制渠首景区总体规划和世界水博园项目规划,香严寺景区聘请河南大学专家编制仓房景区发展规划,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参与联创的渠首、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坐禅谷、八仙洞景点,严格按照国家5A级景区质量等级标准,正在进行全面整顿提高。
      (二)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快。云露山、老君洞、七十二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内乡县衙、恐龙遗迹园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风景区,武侯祠通过河南省文明风景区复检,叶家大庄、卧龙区月季园创建国家3A级景区正在进行文本、材料组织。西峡旅游综合体已完成投资7亿多元,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外立面粉刷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外、广场的绿化、美化工程,2万平米的龙湖庄园一期主体、3万平米的白羽古镇一期主体均已竣工。方城七峰山生态旅游区投资1200万元,完成景区山门口的长廊、玉女湖至七峰山后荫5公里上山公路、七峰山后荫至神仙洞1公里悬空栈道及其仿生态伪装,峡谷游览区和七峰山后荫正在安装仿生态的标示标牌和垃圾桶等配套设施。云露山生态旅游区投资约1800万元完成了漂流河段90%的建设清理,蓄水大坝同期完成90%的建设工程,旅游栈道建成全部的70%,更换景区标示指示牌50余块。镇平国际玉城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1.97亿元,主要建设有玉雕精品展销苑、玉雕精品制作苑、玉雕大师创作苑、玉雕技艺培训中心、综合服务楼、广场、餐厅、停车场、景观绿化、园林小品等。莲花湖项目已建1500亩名贵花木培苗区,建成疗养院、休闲等设施40余座,莲花养生城二期工程建设公寓主体已经完工。计划投资10亿元东方欢乐新世界主题公园项目,投资13亿元的淅川京津楚梦旅游生态园项目,投资5亿元的雁口峡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投资5亿元的云露山生态旅游区新建项目均已顺利签约;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整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得市政府批复,集聚区已与北京城建投资集团签订了总投资6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古建筑研究所对项目编制规划。莲花温泉、中原第一漂2家省定上市后备企业项目进展顺利。
      (三)京宛旅游协作结出丰硕成果。
      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的机遇,在去年与北京市旅游委签订两地旅游协作协议的基础上,增进了京宛旅游的交流与合作。一是由北京市旅游委协调在首都旅游报、北京旅游杂志、北京旅游网等媒体,对南阳市旅游资源进行免费宣传。二是南阳市与北京交通广播电台、新京报等新闻媒体合作,在京高密度推介南阳旅游。三是在北京西客站举办“‘宛’若仙境,颐养天堂”南阳渠首大型旅游风光图片展活动,邀请北京200多家旅行社和新闻媒体到南阳踩线,开通了北京-南阳183∕184冠名为“水源地号”的旅游专列,启动了万名北京市民游南阳活动,举办了网上圣水传递活动。
      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缺乏科学统一的旅游总体规划,发展大旅游尚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认识。旅游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
      (二)旅游经济总量偏低,结构不平衡,难以形成对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支撑。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观光旅游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尤其是楚文化、汉文化、医药文化、曲艺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三)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南阳市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全市仅有28家规模以上旅游企业,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四)旅游人力资本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综合性人才和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行业研究机构,同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
      (五)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有效发挥旅游资源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
      (六)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存短板。部分景点在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配套设施却未能及时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辐射区的基本服务行业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有的景区甚至找不到一个饭店和一个旅馆,当然,缺乏基本的吃住服务条件的旅游景点是无法吸引游客的。
      四、旅游业发展模式探析
      做好旅游加法势在必行,既是经济发展规律所定,也是产业所需,使命所系。既要把握好消费导向、利益导向又要把握好价值导向、体制导向。“旅游+”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已经呼之欲出、势不可当。具体表现为:
      (一)旅游+产业模式。“旅游+第一产业”:旅游与种植业、渔业结合,出现以观赏、采摘、加工、垂钓为活动内容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林业结合,出现以观光、休闲、疗养为活动内容的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养生旅游;与牧业和副业结合,使大量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走进千家万户。农业为旅游提供资源,满足游客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放松身心、怀念故土的需求。旅游缩短营销链条、增加农产品价值,并带动农民就地转业、提高农民收入。“旅游+第二产业”: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不仅向旅客(可能发展为潜在客户或直接购买者)展示生产过程,增加透明度,提高开放度,也有效对企业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提高企业诚信度和美誉度。
      (二)旅游+服务模式。“旅游+第三产业”混搭产生的新型旅游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结合,交通运输为旅游提供“”的支持,旅游发展为交通运输开发客源市场、增添旅途乐趣。旅游业与房地产管理业结合,促进了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使温泉旅游、滨河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运动康疗等有了住宿的依托,同时催生出产权酒店、养老休闲酒店等旅游地产和新型酒店经营模式。
      (三)旅游+文化模式。教育与旅游结合,产生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文化与旅游结合最为紧密,主题公园、旅游演艺节目,具有地域特色的曲艺、戏曲、杂技、民俗表演、文化巡游等活动,新兴的动漫产业、手工艺品、行为艺术、画廊、酒吧等文化元素的渗透,增强了旅游的趣味和品位,同时传承文明、促进文化创新。卫生与旅游结合,推动疗养康复、养生度假、美容保健、特色医疗等医疗旅游项目发展。以攀岩、蹦极、登山、滑雪、潜水、拓展等为内容体育旅游既满足小众化、散客化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推动体育用品、户外活动用品、特殊体育装备产业的发展。
      (四)旅游+科技模式。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普及,科技旅游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科技对旅游的支撑作用则更显突出。以信息技术为例,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动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监控、指挥调度、虚拟旅游,基于定位的导航、咨询、社交、救助等服务,智慧旅游加快推进散客出游方式的发展,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的智慧化程度,深刻改变着游客与客源地、目的地的关系。
      (五)旅游+空间模式。“旅游+城市”:城市拥有科技文化资源、现代工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是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商业旅游、会展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环城市休憩带等发展的重要空间。城市旅游活动的开展,增添城市文化内涵、丰富城市生活内容、影响城市规划设计,在集合效应下形成城市整体形象、构建都市旅游的发展基础。“旅游+乡镇”:乡野山村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明、文化遗址等,对于观光、休闲、体验、探险是不可或缺的吸引,乡村旅游融合农业观光旅游、乡村度假旅游、古村古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甚至会展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以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空间特点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
      五、加快旅游业科学跨越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四)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五)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编制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鼓励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规划单位建设,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