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推新政 加快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

27.04.2015  14:06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4日讯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从“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获悉,为加快杭州市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等文件精神,经杭州市政府同意,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杭州将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推出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示范企业认定一批文创园区(小镇),打造一批服务平台。《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市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全市融合发展重点园区(楼宇)达到50个,10个文创小镇培育对象成效初显。

      《意见》要求,加强文创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和信息科技融合,和城镇建设融合,和休闲旅游融合,和现代农业融合,和健康产业融合,和品质生活融合。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意见》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由市发改委、市文创办牵头组织实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以下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函〔2015〕5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我市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深入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战略目标,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科技支撑的基本原则,突出七大领域融合,着力推进“五个一批”建设,有效提升我市“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和“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水平,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文化创意(以下简称文创)产业作为全市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巩固,文创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的文创附加值显著提升,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产业融合

      (一)加强文创产业和制造业融合。整合在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力量,大力培育专业设计研究机构,加快杭州创意设计中心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以“四换三名”工程实施为契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轻工业等优势行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设计业、包装与模型设计业、家电轻工产品设计业、运动器材设计业等工业设计业,着力提高文创产业的渗透度和融合度,增强全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创新管理经营模式,参与标准制订,鼓励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加强广告营销策划,促进传统文化和时尚消费、电子商务相融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抢占“微笑曲线”两端,加速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文创产业和信息科技融合。以“一号工程”为引领,坚持“内容为王”,促进文创和智慧、文化和科技深入融合,扎实推进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围绕数字游戏、数字动漫和数字影视等行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数字娱乐产业,进一步提升全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在全国的首位度。围绕数字电视、数字报业、新媒体广告、移动通信媒体和网络视听等行业,大力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数字传媒业新优势。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为依托,围绕数字阅读业、数字印刷业等行业,实施大项目带动,形成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加强文创元素的数字化采集、整合、加工与利用,重视文创衍生产品的创新性开发。

      (三)加强文创产业和城镇建设融合。积极发挥在杭各大建筑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在杭院校的学科优势,大力发展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建筑设计业,提升建筑文化品位和附加值,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结合“美丽杭州”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提升园林绿化、建筑设施、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水平。结合“风情小镇”建设,附加文创内容,鼓励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的乡镇和乡村,利用现有农居,因地制宜发展创意民宿业。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四)加强文创产业和休闲旅游融合。依托杭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旅游休闲产品,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内涵性、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以杭州成为“双世遗”城市为契机,加强对西湖、运河、良渚、西溪等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把握信息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旅游资源营销策划与宣传推广的能力与水平。加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提高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五)加强文创产业和现代农业融合。以文创西进战略的实施为依托,全面挖掘农业潜能,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探索创意农业发展新模式。挖掘我市农村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好历史牌、文化牌、生态牌,促进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和文化体验式博物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现代民宿、农村电子商务、养老养生等新业态。支持农业企业申报、推介绿色环保产品和原产地标注,鼓励农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和浙江农博会等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六)加强文创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促进文创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和赛事活动,以及开展运动休闲、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结合“杭州市休闲基地”、“风情小镇”和“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培育发展以骑行、登山、滑翔和水上运动等项目为特色的体育休闲基地。充分发挥我市在电子电器、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鼓励、引导企业开发移动终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时尚健康终端产品。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培育和弘扬健康文化,培养健康消费习惯。

      (七)加强文创产业和品质生活融合。坚持古为今用、创新发展,深度挖掘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围绕女装、丝绸、茶叶、陶瓷、铜雕以及伞扇剪等传统优势行业,鼓励特色文化元素、传统手工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积极引导企业和广大市民设计、制作、生产创意产品,融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及生活美学于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大力发展创意生活业,提升居民生活文化品质。结合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杭州艺术博览会、创意生活节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文化创意展馆、会场、园区和企业,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文创产业的认识度、参与度和融入度。继续开展青少年“第二课堂”、社区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学习手工技能、体验生活美学创造条件。

      三、落实主要任务

      (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继续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抓好“杭州市十大产业文化创新团队”、“白马湖文创讲堂”、“杭州影视业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设计师发现计划”等项目,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文创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文创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和大学生创业实训等工作。进一步推进“杭州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鼓励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职业化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

      (二)推出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杭州国际设计节、国际(杭州)毅行大会等专业赛事活动,打响一批会展活动品牌。围绕文创八大重点行业,创新融合发展理念与机制,打造“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旅游演艺中心”和“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等行业品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实施“一地(镇、村)一品”战略,促进文创与茶叶、丝绸、饮食、果蔬、造纸、制笔等行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实施“手工技艺再造工程”,充分发挥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名人的作用,打响杭扇、杭伞、杭剪等一批“老字号”金字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

      (三)培育一批示范企业。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若干政策意见》(市委办〔2014〕2号)等文件精神,围绕制造业、信息科技、城镇化、旅游休闲业、现代农业、健康服务业和生活等七大重点领域,进一步做好行业细分,坚持扶优扶强,支持重点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积极培育一批全国首位度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行业“单打冠军”。到2020年,力争全市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数量达到100家。

      (四)认定一批文创园区(小镇)。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充分培育市场主体,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楼宇)。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鼓励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创产业,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文创小镇,促进就业增收,提升人民文化生活品质。结合历史旧街区、旧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融入文创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时代特色和杭州特点的文创社区,重拾历史文化碎片,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到2020年,力争全市融合发展重点园区(楼宇)达到50个,10个文创小镇培育对象成效初显。

      (五)打造一批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杭州银行文创支行、省建行文创支行等在杭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创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切实做好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市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及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金融产品的运营工作,扶持一批重点文创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构建金融服务平台。以国际化为方向,扎实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和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积极促进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平台。整合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在杭高校和阿里巴巴、网易(杭州)网络等大企业集团的优势资源,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支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推进文创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培育和发展项目推介、商业营销、风险投资、代理服务等机构,建立一批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的协调推进作用,加快建立文创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促进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协同联动,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会商,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对接,确保各项措施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完善现有文创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针对文创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评估、监测、分析。

      (二)强化政策扶持。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财力增加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放大作用,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文创产业。积极组织有实力的产业融合项目参与国家、省里相关专项资金的申报。支持有实力的文创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投融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注册登记等支持文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整合优化现有文创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三)增强创新动力。深化国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激励机制。加强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督执法,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机制和管理制度,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合理有效流通。探索文创企业知识产权数字备案制度,提升国家知识产权杭州维权服务中心、杭州专利代理处和杭州版权保护管理中心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能力。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战略联盟,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积极培育创新主体。

      (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与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围绕文化消费的新动态、新趋势,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商贸会展、休闲旅游等服务型文化消费领域,逐步增加改善型、休闲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鼓励建立艺术馆、美术馆、纪念馆群和艺术家村落,支持音乐节等街头艺术活动的开展,定期举办“创意生活节”,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文化消费的生活空间。开展文化市场调查和预测,有效组织、调控文化供给,引导文化消费健康发展。

      (五)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审批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发挥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功能,培育公众文化创新创造意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和个人加强产品研发和内容原创,推动文创产业内容、形式、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依托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加快建立全国一流的文创智库,定期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搭建各类文化交流平台,为相关企业、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服务。

      本意见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由市发改委、市文创办牵头组织实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