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姓发祥地 难见杞姓人
听过无数遍“杞人忧天”的故事,你知道杞姓的来历吗?
故事里的杞人,说的就是杞国人。杞国灭亡后,为了纪念故土,很多杞国人就以国为姓。
因为杞国弱小,杞姓人一直族孤势单,杞姓还曾被宋人编修的《百家姓》漏收过。如今,在杞国故城、杞姓的发祥地杞县,很难找到一个杞姓人。
得姓
怀念故土 以国为姓
杞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清怀,是土生土长的杞县人。
小时候,听老人讲过“杞人忧天”传说的他,并不知道“杞”是一个姓氏。
后来,他才渐渐知道“杞人”说的就是杞国人,杞县就是杞姓得姓始祖东楼公当年受封的地方。
曾研究杞国历史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说,早在夏朝时,就已经有了杞国。当时,夏朝分封诸侯,王室的一位成员被分封到了杞县一带。到了商代,因为是夏朝的遗民所在地,杞国一直“不受待见”。商朝末年,因为杞地距离商朝国都很近,最终还是被商灭了。
一直到周灭商之后,杞国才又重新建立起来。
只是,周代杞国同样命运多舛。由于在诸侯林立的夹缝中立国,不光是国中百姓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历代国君也朝不保夕。
到了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所灭。关于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史记》中仅用了200多字来记载,还特别提到,“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怀念杞国的,只有颠沛流离的杞国人。为纪念故土,他们的后代有人以“杞”为姓,有人因为杞国是夏禹之后所建的侯国而姓了夏侯,还有人因为东楼公而姓了楼或娄。
所以,从血缘关系上说,今天的杞姓人与楼姓和娄姓人、夏侯姓人都是一家人,他们都是当年杞国人的后裔。
发展
杞姓人都去哪儿了
在宋人编修的《百家姓》里,杞姓是一个被遗漏的姓氏。
许跟国家“小微”有关,杞姓在历史上的发展传播也很有限,一直族孤势单。
据周清怀了解,如今杞姓人数极少,全国仅有几千人。“前两年,浙江有个杞姓人打来电话,想找族人,来这儿祭祖。”
遗憾的是,作为杞姓发祥地的杞县,已经找不到杞姓人了。
在周清怀看来,这除了跟战争、灾难等因素有关外,也跟气候变化有关。“夏商的时候,杞县很适合人居住。到了西周,杞县进入了寒冷期,天寒地冻的,雨水也特别少。没办法,很多人只能逃到附近的诸侯国去生活,这样人口就越来越少了。春秋时期慢慢变暖后,杞国后来又因为战争迁到了山东。”
杞国最后的都城,就在如今的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附近。
当地研究杞文化的王明志说,如今,杞国古城遗址附近的村民,没有一个人姓杞。根据家谱记载,他们大多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的。
据老人们说,元末的时候,因为战争、瘟疫、灾荒等原因,当地姓杞的人有的死了,有的去外地逃难了。
杞姓人都去哪儿了?王大良说,姓杞的人太少,流传下来的家谱也很少,很难知道其迁徙分布。但在东汉时,陇西地区有杞姓;两宋时,八闽地区有杞姓;明朝时,江西一带有杞姓。
在台湾,也有几百名杞姓人。因为人数太少,还出了件有意思的事儿。据媒体报道,有位杞姓人因为在台湾太孤单,在乡公所誊写户籍时,把纪姓改写成了杞姓,导致这家人几代姓杞。
始祖
东楼公庙已不在 只有一条以它命名的街
如今的杞姓人,不管分布在哪儿,都尊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事实上,杞姓是在杞国灭亡后才正式得姓的。为什么得姓始祖不是杞国最后一任君主杞简公呢?
河南省姓氏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说,以国为姓氏的,一般都尊开国君主为始祖,而不是亡国君主。“亡国君主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一般都很低,不像有开拓精神的开国君主受人尊重。”
作为有史书记载的杞国第一位开国君主,东楼公被奉为杞姓得姓始祖也就不难理解。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
周清怀说,东楼公原为姒姓。在商灭夏时,夏禹的后人为躲避商军的追杀,隐姓埋名于浙江会稽山中,改姓为娄。周武王灭商后,找到了身为夏禹后裔的他,将他分封在杞,主管祭祀夏禹的事项。
东楼公去世后,杞人并没有立庙专门祭祀他,而是在杞县县城东部的禹祠东殿里,立了一座他的塑像祭祀他。明朝万历年间,有人捐资修建了东楼公庙,后人才有了专门祭祀他的场所。
民国时期,随着祭祀的人减少,东楼公庙被用来建了一所贫民学校,后来又成了乞丐流民的栖身之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公共建筑的东楼公庙,一度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最终还是被拆了。
周清怀说,1993年,杞县修金城大道东段时,东楼公庙的遗址被夷为平地,铺成了路面。
前两年,有专家建议在杞县建一座东楼公纪念馆或者立一座雕像,以提醒人们杞国的存在,满足各地杞姓、楼姓和娄姓后人祭祖的需要。
如今的杞县,只有一条狭窄的街道——娄公庙街,能让来这里的人想起这位开国君主,记起杞姓源于这个不大的县城。
“杞”是怎么来的?
“杞”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汉子之一,最初的含义是指枸杞。
《说文解字》里说,杞,枸杞叶,从木己声。
在上古时代,中原某地因盛产枸杞而闻名,后来人们把这里叫作杞,诸侯的封过也称杞。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杞县。
下期看点
每次说一个人有不必要的忧虑,我们必定会提到“杞人忧天”。杞人的忧虑真的是庸人自扰吗?这个成语和杞国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明日,请继续关注《河南商报》大型根亲文化系列报道《我从哪里来》。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