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家李佩甫捧回茅盾文学奖:感谢平原的父老乡亲

30.09.2015  09:51

  本报讯(记者刘洋)9月29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我省作家李佩甫赴京领奖。

  由作家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是一部追溯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心灵史诗”。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作者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李佩甫捧回大奖,实现了河南本土作家在茅盾文学奖上的重大突破。

  这一突破从评委会对于《生命册》的授奖词可见一斑。授奖词写道:“《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覆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捧得大奖,李佩甫在现场发表了名为《做人与做文》的感言。他说:“自1997年始,屈指算来已有38个年头,写过十部长篇,花甲之年获奖了,应该说,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我出身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鞋匠。父亲自12岁进城当学徒,先是给老板打工,后成了国营鞋厂工人,60岁退休,整整干了48年。父亲生前给我做过一双皮棉鞋,22年了,这双鞋还在鞋柜里放着,每年冬天都穿,应该说,父亲是个好鞋匠。我不知道我的作品22年后还有没有人看。记得一次下乡,一个农民问我是干吗的,我说是‘作协’的,他问‘哪个厂’?我笑了。他说:‘哦,个体户。’是啊,我也算是手工劳动者,只是我不知道我的产品能不能超过我父亲?父亲做了48年的鞋,我才写了38年。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我庆幸的是,写作是我的选择,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小鲜肉秒杀老作家》,文章说时代变了,文学的类型化使人们的阅读有了更多的选择。的确,社会生活的变化令人瞩目,但真正让人纠结的不是被年轻人打败,而是面对变化,自己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最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我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那就继续努力吧。

  “感谢评委们的厚爱。感谢我的平原,感谢平原的风,感谢平原的树,感谢平原的父老乡亲。

  茅盾文学奖评委之一、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在颁奖典礼现场对记者说,李佩甫的《生命册》获奖实至名归,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李佩甫创作生涯中最成熟的作品,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他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目前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