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谈经济:去“僵尸”坚定不移 保就业以人为本

11.05.2016  09:04

    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黄博阳)“权威人士”再度发声。在5月9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专访,中,关于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的内容多次出现,篇幅不小。显然,在当前复杂多变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好这项“减法”,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为尤为关注的问题。

        这并非易事。权威人士坦言,这项工作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

        处置“僵尸企业”:断奶断贷要坚定

        自今年开始,在行政举措的干预下,去产能在部分地方初见成效。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国内粗钢产量下降3.2%、原煤产量下降5.3%,钢铁、煤炭两大过剩领域的去产能已取得积极成果。但同时也有声音认为,以行政手段的去产能走的是过去“一刀切”式的“老一套”。

        对此权威人士指出,“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比如,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补贴,不靠行政命令、单靠市场行吗?当然,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一句话,不管用哪种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点。   

        事实上,随着美联储暂缓加息而导致的一系列连锁效应,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现象。见此,部分过剩领域企业禁不住“昙花一席”的回暖诱惑,开始计划复产重走过去的老路。

        社科院博士、民生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对媒体表示,仅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产能易增难去。在价格恢复周期,一旦企业利润恢复,就有提高开工率的诉求。传统制造行业的去产能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完善并促进产业的出清和重组,从供给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多部门出台配套措施共同推动。

        权威人士指出,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理“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文章还称,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保人不保企”:以人为本推进供给侧改革

        “僵尸”该死,但企业员工的生活仍要继续。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指出,2016年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做好职工的安置又是关键之举。

        权威人士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保人不保企”: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要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既帮他们解决好生活困难,又助他们提高再就业能力。

        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再次明确指出,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尚不能够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已经建立了1000亿元主要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资金。

        同时,“以人为本”的另一面,也要注意部分问题不仅出在行业领域,同时出在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风气上。

        权威人士指出,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仍很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并称之为“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一大教训”。

        权威人士进一步明确强调,本轮国企改革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