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写稿?记者已哭晕在厕所

20.09.2015  12:01

最近几天,记者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了屏:9月10日,腾讯财经采用机器人写出了第一篇稿件《8月CPI涨2% 创12个月新高》,这是国内首次采用机器人写稿。腾讯介绍称,这个名为"Dreamwriter"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能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这篇文章条理有据,数据翔实,很难看出是机器写的!

对于媒体这个正面临深刻转型的行业而言,一方面是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是现有人员对前途深感忧虑。上述消息在朋友圈扩散之后,更加重了媒体从业人员的焦虑情绪。尽管有人指出,这篇文章数据太多,可读性差,但还是有人担心,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会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机器人来袭,记者真的要哭晕在厕所?

非也。其实,机器人撰写新闻,并非业内新鲜事。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腾讯之前,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美联社已使用机器人编辑Wordsmith撰写财报超过一年。撰写财报单调枯燥,但要求准确和速度。所以,自2014年夏天起,美联社开始与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合作,使用该公司的Wordsmith平台撰写财报文章。据悉,Wordsmith平台每周可写上百万篇文章,系统每秒甚至能生产2000篇文章,雅虎的足球报道也由其自动编写。除此之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路透社也都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引入了机器人,利用它们来挑选文章;核实新闻的准确性;撰写包括地震突发新闻在内的新闻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媒体”机器人在新闻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还是记者编辑的“小帮手”,主要工作是编撰一些相对标准化的消息、快讯、财报以及其他编辑核实工作等。而对于一些需要发挥人类想象力并需要运用分析能力进行创新的工作,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来看,暂时还无法做到。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可以不断思考和创新,但机器却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未来机器人再发达,人的大脑、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可能被取代。

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篇真正的新闻,“七分采,三分写”,真正优秀的新闻稿件并非记者闭门造车的结果,也不是类似财报那样的消息汇总稿件,而是记者深入第一线进行扎实地采访,再经过细致地思考,用心提炼出的思维和智慧的结晶。而就目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来看,机器人都无法像人类那样流畅自如地与他人交流,更不用说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采访了,机器人采访能力的欠缺是其从事新闻工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然,写稿机器人还是会对某些从业人员造成威胁。真正合格而优秀的记者应该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有深度的行业调查、有智慧沉淀的对话。那种只参加发布会,记录领导讲话,然后改通稿的记者,其实早就成了新闻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了,根本不需要正牌机器人出手就应该被淘汰。

所以,机器人并不会也不可能抢走新闻工作者的“饭碗”。相反,它们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记者,使记者不再只是别人的传声筒,不再局限于做一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而能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撰写更有深度的文章,进一步发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