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节日撞上洋节:不能仅以"崇洋媚外"来看
越来越开放的视野,和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也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元。更多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乃至是节日文化成为大都市文化的一部分。
不过,本土原有的节日和外来节日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也从未消歇,2月14日,又是一年情人节,这个很早就已经被国人广泛接受的外来节日,何以迅速地进入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外来节日成功在本土落地生根的典范?讨论它的来龙去脉,或许能够给我们启示。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其实在今天,讨论节日文化,特别是大都市中的节日文化,需要带入城市化、人口来源的多样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等等去看待,仅仅以中西问题去看节日问题,越来越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思维。”
是崇洋还是多元?
作为一个外来节日,情人节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功地扎根本土,融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比一些接受度不高的传统节日更具有生命力。
为什么一个外来的节日如此受欢迎?李河说:“讨论情人节这样的节日,首先可以做一些比较。比如说宗教节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宗教崇拜的传统,比如说过年进香,在乡村当然也有,但主要还是城市中更多,而在城市中,藏传佛教要比中土佛教更受欢迎。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会发现,它的那些传统,它的仪轨,在进入城市后,有很明显的时尚因素,能够迅速成为一种时尚,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和追捧。”
另外一个对比来自于乡村和城市,李河说:“乡村和城市也是不同的,在乡村中,传统节日的受众相对较多,洋节主要在城市、特别是大都市里比较普遍。在城市里,尤其是白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过洋节的更多。这就有了一个范围,并非是洋节更受欢迎,而是在一定的人群中,洋节更受欢迎。”
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交流,更是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李河说:“开放近40年,我们的城市化已经超过一半,大都市越来越多。现代都市的特点之一,就是外来人口很多。在城市社会学中,如果一个城市中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口,那这个城市是不发育的。反之,城市的发育程度越高,就意味着外来人口越多。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汇聚在同一个城市,肯定会把不同的习俗带来。”
所以,面对外来节日,需要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李河说:“今天不同于30多年前,那时候刚刚开放,大家对洋节可能有羡慕、猎奇甚至崇拜。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外来的文化已经入土扎根别生枝干。就如2月14情人节,现在还有3月14白色情人节,甚至韩国有12个情人节,也会随着韩剧进来。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讨论节日就不能仅以中西问题来看,不能仅以是否崇洋媚外来看。而是要带入到城市化进程、人口多样、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中去看。”
仪式是否适应生活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在2月14日的情人节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把中国的七夕作为我们自己的情人节,也有很多年轻人渐渐开始在七夕表达爱慕,加深情感。
但目前为止,2月14依旧是最受重视的情人节,差别究竟在哪里?李河说:“这其中也有一些需要分开来说的,确实会有一部分人对七夕有兴趣,但亦有一部分人,他们本身就在涉外企业工作,因此可能会更接受2月14情人节。还有时尚的问题,一个现象如果成为时尚,自然会有很多人跟风。”
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节日文化是否能够融入日常生活,显然是接受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李河说:“节日文化中,仪式性的要素是什么样的,往往影响着它的传播。2月14的情人节,人们互赠礼品、表达爱意,约会、看电影等,并且它的文化一直被不断地诠释,适应现代生活,因此年轻人没有接受上的障碍,甚至会追捧。相对来说,传统的七夕又是什么样呢?它的仪式性要素,配合的是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现代大都市里,哪里还能随处找到葡萄架?喜鹊也很稀少了。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我们说把七夕文化博物馆化,当然没问题,作为故事讲给孩子听也可以,但是要让年轻人接受这种方式,恐怕就有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传统需要转化,需要新的创造,适应现代生活,李河说,“严格来说,七夕就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在传统时代,也没有情人节这样的概念,假如没有2月14日的情人节,七夕可能也不会和情人节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所以说,七夕情人节,本身是中西合璧的结果,这也是传统节日在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
情感是稀缺资源
不论是外来的2月14,还是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如此受欢迎,成为社会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究竟表现着什么样的现象,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原因?
李河说:“情人节的重要要素,就是情感的交换,它是以美好的感情为对象的节日,一般来说,亦可以作为通达婚姻的一种过程和途径。五四以来,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感情上的解放,但事实上,传统的力量和惯性仍旧很大。当然,我们的传统中,同样重视感情,但也更加重视婚姻、家庭。并没有为感情设置节日,七夕和情人节联系起来,也是现代才有的概念,是当代人附会上去的。中国的传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是以婚姻为目的的,或者说,最终要把情感的联结,变成家庭这样的经济单位、社会单位。”
以情感为目的的文化,在传统中缺少,在现代社会又如何呢?李河说:“理论上来说,婚姻、家庭应该建立在情感基础上。但在现实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很多没有经过心理、情感阶段,直接进入婚姻的,先结婚后恋爱,还有先结婚后也不恋爱的,甚至还有婚姻磨灭情感的,家庭琐事、生活压力等等,让原本的情感迅速消退。所以,现实是,年轻人的情感交往是一种稀缺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有了这么一个纯粹以爱情为目标的节日,它提醒人们,家庭重要,情感也很重要,要关注美好的情感,那么自然会非常受欢迎和认可。”
当然,广受欢迎的另一面,情人节也一直都受到批评,李河说:“这就是另外一面,当爱情止于两情相悦时,问题出现了。第一,有家庭的人该怎么样过节。第二,情人这个词在当今社会,很大程度上和腐败牵连在一起。第三是文化的问题,我们的社会虽然改革多年,但当面对情感的问题时,仍旧天然地为家庭辩护,家庭的稳定远远超过情感的需求。这一点确实需要学者们认真思考,情感和家庭到底是什么关系?”
情人节的启示
社会更加开放,世界越发变小,节日的交融,文化的传播成为天下大势,情人节大行其道,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更多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更多体会社会变化的动态。
李河说:“在今天,首先应该充分注意到,洋节的流行,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配置的文化多样性现象。洋节的流行即是如此,它是社会变化的一种表现,仅仅以崇洋媚外、以中西之争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外来文化,看待洋节,越来越成了一种简单化的思维。”
时代在变化,文化的传统也在变化,李河说:“前不久有一位国外的学者发表的论文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过去的传统是垂直传统,就是从古至今。但在现代开放以后,水平的传统进来了,你的邻居,可能和你不是同一个地方,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人,他带来了他们的节日,你也跟着过了,时间长了,你自己也就开始过这个节了。”
这就是现代生活,就是现代文化,李河说:“现代社会,没有一个天然的结论,说哪个就是好的,哪个就是不好的,说本土的好,外来的不好,或者外来的好,本土的不好。没有这样的前提和结论,所有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环境中充分竞争,人们自由选择。”
毫无疑问,情人节是一个竞争中的胜者,它从一个外来节日,成功在本土落地生根,过程值得思考。李河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这当然是好事,传统也应该受到重视。但是重视传统,复兴传统,并不能照搬传统,有一些东西,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适应的是那个时代和环境,当时移世易,当初的条件、环境都改变了以后,它要继续传承,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就需要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转化其实也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靠某些特定的方法,甚至是行政命令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