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破有立” 中国医改再攻坚
记者
胡亮
2015年新一轮医疗改革进入第五个年头,回顾医改成就,如杜绝“以药养医”、医保等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等,都取得一定的成就。
“下一步的医改工作都是"硬骨头",已经进入医改深水区,比如公立医院改革、优质医疗资源的均等化等,这些是医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均表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世界难题,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方可取得医改的预期成效。
医改挺进“深水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葛均波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今年的医改工作,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中理清脉络。
其一,将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其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其三,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开展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加快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
大力鼓励社会办医
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医疗改革挺进“深水区”,在改革策略上要做到“有破有立”才能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取得成效。
黄洁夫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化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以及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政策,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
黄洁夫说,由于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国有医院,病床占有率超过90%,医疗服务与产品价格都是政府管制,如果能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可使我国的医院体系逐步过渡到一个民营医疗机构占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而医务人员从“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形成以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高度市场化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就能出现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医疗服务市场。
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全国政协委员,他认为均衡优质医疗资源是医改的重点,应该抓住这个“牛鼻子”进行改革设计和改革推进。其中,促进基层全科医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每万人配备8名全科医生才能满足需要,但目前我国平均每万名居民仅有1名全科医师,全科医师缺口巨大。
根据温建民的调研发现,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基层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却面临巨大的困难。“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卫生院门可罗雀”是很多地方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编制所限,部分人员只能作为企业合同制或临时聘用人员录用,严重影响了医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导致优秀人才进不来,而且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都远远低于上级同行。优秀人才留不住,很多医学毕业生即使进不了大医院,宁可转行也不愿进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缺口很难填补,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现有在岗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学习欲望低,总体水平不高、水平难以让老百姓信任,导致业务量少,形成恶性循环。
温建民建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除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增加基层全科医师编制,完善全科医师培训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外,应明确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层工作条件、待遇、津贴、业务开展、住房保障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
提高医务人员改革积极性
作为医疗改革的主要群体,医务人员的改革积极性不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此,葛均波深有感触。他对本报记者说,现行制度未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务人员整体士气不高;在医改的咨询、决策、立法和实施等过程,均缺乏医务人员的有效参与。
葛均波认为,应该加强医务人员在医改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建议完善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参与的制度保障,成立医改政策制定与实施医务人员咨询委员会,与现有的人大、政协、听证会等公民参与制度形成有机互补。构建医务人员参与医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模型,形成正式、稳定的机制,将医务人员纳入卫生政策制定和管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