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从“礼品”回归“食品”

03.09.2014  09:46

  原标题:月饼从“礼品”回归“食品”

  本报记者昊涵高凯

  每到中秋节,月饼就成了中秋文化的“主角”。

  而月饼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中形成的。面对这一不可或缺的美食,月饼市场也会应“节”而“涨”。今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严防“四风”反弹,并禁止利用公款送月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今年中秋节的月饼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市场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随着中秋节的日益临近,新郑各大商场、超市的月饼都摆放在显著位置供人选择,一些糕点店、面包店也设置了专门摊位销售月饼,散装月饼较受欢迎。记者发现今年的月饼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卸下“浓妆”走简约环保路线,从“礼品”回归到“食品”。除了传统的五仁、黑芝麻和蛋黄莲蓉外,还有核桃、紫薯等口味,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很多消费者表示,散装的经济实惠,先买回去让老人和孩子尝尝鲜,没必要买盒装的。超市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散装月饼包装简单,一般都是市民买回去自己享用。盒装的月饼都是走亲戚、送礼时用的,估计再过几天走亲访友的人多了,盒装月饼的销量才会上来。同时,他认为今年的散装月饼价钱并不高,盒装月饼百元左右的产品成销售主流。

  很多顾客都说,超市和商场都围绕着中秋节搞各种促销、优惠活动,但月饼始终是中秋文化的“主角”。目前的月饼市场并没有去年的火爆。有人分析,国家的大环境、很多企业给员工的月饼福利有所减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些都影响到今年的销售市场。不过,月饼卸下“浓妆”轻装上阵,不仅反映了人们经历了以往的豪华包装、天价月饼等极端的市场消费理念之后,正在向传统的注重口味、注重实用回归,还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延续,演绎着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

  链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必备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