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0月份南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分析

01.12.2014  19:07

今年以来,面对日趋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断提升。但当前全市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情况

      (一)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平稳提升

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09亿元,同比增长11.6%,较前三季度提升0.9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1.6个百分点。较之去年同期,增速差距不断收窄,低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

      (二)工业利润低速增长

今年以来,利润增速呈小幅波动、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51.5亿元,同比增长3.9%,与前三季度持平。

二、支撑工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的因素

      (一)小型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支撑明显

截至10月底,全市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115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75.1%,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占全市工业的38.4%,构成市场微观主体的重要部分。今年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融资、税收、创业、就业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小型企业的活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1-10月份,全市小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快于大中型企业增速11.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7.6%,拉动增长7.9个百分点。

      (二)近八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分行业看,1-10月份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78.4%,其中20个行业增速较前三季度有所加快,3个行业降幅有所收窄。21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黑色金属、汽车制造、通用设备、食品制造、专用设备等11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20%,占全市收入的比重为21.1%,对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率为40.6%,拉动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7个百分点。

        (三)亏损企业亏损额总量、增速双回落

今年以来,全市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和人才带动,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活力,助力产品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企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亏损企业亏损额不断下降。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单位数66户,亏损面为4.5%,亏损企业亏损额2.97亿元,同比增长15.1%,亏损额较前三季度减少167万元,同比增幅较前三季度回落5.9个百分点。分控股类型看,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分别同比下降68.3%、7.7%和1.9%。分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33.8%。

(四)产业集聚区是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随着全市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亿元以上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陆续投产,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更加突出。目前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单位数71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8.1%。1-10月,产业集聚区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0.6亿元,占全市主营收入的比重达62.6%,同比增长17.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90%,拉动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对全市工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型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制约全市利润增长

今年以来,大型企业总量大、增速低严重制约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利润增长持续低迷。1-10月份,全市33家大型企业累计实现利润53.6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较前三季度放宽1.9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对全市影响最大,该企业今年油价持续下跌影响收入同比下降,10月份原油价格4136元/吨,吨价同比下降610元,影响全市利润增速5.3个百分点。扣除该企业影响,1-10月份全市利润同比增长9.2%。

(二)企业成本费用压力居高不下

今年以来,受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等不断上涨影响,全市工业利润普遍不景气,加之市场需求萎缩,产成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部分企业形成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的局面,严重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制约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2.3%,较前三季度上升1.1个百分点,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7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84.96元,较前三季度上升0.01元;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4.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1个百分点。

(三)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高载能行业占比仍然较大。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六大高载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达37.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7个百分点,仍然是带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高载能行业同比增速1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中化学、黑色、非金属、有色行业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在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这种较高增速难以持续,全市高载能行业增速回落的可能性明显加大。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形势好、增速较高的行业比重低,对工业增长尚未形成主要支撑力量。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文教工美、专用设备、汽车制造、金属制品等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但由于这些行业占比较低,难以迅速拉动工业快速增长。1-10月份,这四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市水平21.9、12.3、10.9和6.6个百分点,但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总量仅占全市的10.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9.3%,仅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支撑作用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