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源于偃师二里头 为当时“中央之邦”

23.09.2015  11:31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游晓鹏实习生槐养浩文李康摄影

近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已进入立项“冲刺”,呼之欲出,力争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明年上半年开工。二里头遗址为何备受各界关注?它的背后,隐藏着最早中国的秘密。

引子

中国发端于何时?最早的中国究竟在哪里?

1959年夏,以71岁高龄之躯率队在河南寻找“夏墟”的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大约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出发的。

这是一个涉及古老大国文明本源的问题,然而在20世纪之前,人们甚至连有无夏商都搞不清。殷墟撬开了商王朝的青铜世界,也让人们相信司马迁言夏不虚。“夏墟”,也就是太史公笔下最早一个王朝夏朝的遗迹,一定就在不远处。

严格说来,夏并不一定等于中国,也未必就是最早的中国,但从有史记载的最早王朝入手,无疑一定会更靠近答案。

何谓中国?“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民国。而在古代,“”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一词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其中,最接近“中国”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

前面一旦加上“”,这个国便是唯一的,排他的,不平庸的国。“中国”,不仅意味着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更意味着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一定不是最早小国林立时期的蝇头小国,而是地域已经超出自然地理单元限制,高度发达又具有强大文化辐射力的国家。它的形成,必然是与东亚大陆最早的王权国家或王朝的形成同步的。

换言之,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就是最早的中国。

然而,几千年来,随着历代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中国”一词内涵不断扩大,它的由来却逐渐不为人知,人们往往知中国而不知最早的中国在何处。中国诞生在哪里,又是如何崛起的,经历过怎样的辉煌,成了近代考古人脑中紧绷而又迷茫的弦。

谁也没料到,徐旭生56年前开始的奔走和在河南的惊世发现,让一代代考古学人就此入题,至今不辍。

他们在河南,就在洛阳偃师二里头,找到了最早的中国。

叩开三千年前“中国”大门

多数考古大发现都出于偶然,比如郑州商城和秦始皇陵,但偃师二里头是个例外。”知名考古学家、二里头遗址第三代考古队长许宏如是说。

许宏先生自1999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至今,近年陆续出版了《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著作,蜚声学术界。在他看来,徐旭生国学功底深厚,出发之前案头工作已经卓有成效,有所发现几乎是必然。

当时,身为中国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的徐旭生对成书较早、可信度较高的上古文献中关于夏王朝都城和主要活动地域的记载加以排比梳理,确定了最有可能找到夏文化遗存的是两个区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一带”。1959年,徐旭生带领考察人员勘查了登封、禹州、巩义、偃师等地,果真在偃师有了突破,二里头遗址呈现出的并不晚于早商的繁荣文化让徐旭生无比惊讶,慨叹其“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当年秋,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分别进驻二里头遗址发掘,其后发掘工作由后者独立承担。

让考古人惊讶的还在后面。自此历经数十年直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如同一个体量巨大、深不可测的宝库,历经数十次发掘而屡有重大发现,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礼器、玉器、象牙器、漆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不断出土,远古最高端的王都文明逐渐呈现眼前。

出偃师城区往南,沿着洛河上游方向往西不远,公路从二里头村中央穿过。村南,一座有些显旧的楼院便是考古界鼎鼎大名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从院内楼顶南望,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三个自然村形成一个三角,将一大片高地大致包围。来的时间不巧,发掘工地暂时回填,地面都是庄稼或荒草,丝毫看不出这里便是让几代考古人为之洒汗的“宝地”。但当高级技师王宏章打开陈列室,满目叫不上名字的精美陶礼器,让记者不得不惊叹3700年前这里的工匠手艺之精。

最好的出土物还不在这里。只要到过博物馆的人就知道二里头三字沉沉的分量,大至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小至洛阳市博物馆、偃师市博物馆,在观照中国早期国家文明史时,二里头遗址的有关描述和出土物一直、也必须被置于最耀眼处。

单说中国之最,我们的前辈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式大型宫殿建筑,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和兵器群,以及最早的铸铜作坊等。”许宏说,1999年以后,考古人又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最早的多进院落的大型宫殿建筑和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和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等。

一系列之最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体量巨大的国家,也蕴藏着中国诞生的秘密。

二里头是当时的“中央之邦

二里头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个疑问从发掘开始,就萦绕在考古人心头。

除去丰富的高规格器物遗存,二里头遗址的面积也出人意料地庞大,逾300万平方米。往前推溯,黄河中游地区的城址通常都在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而且随着二里头遗址的出现,各地的城址相继废毁,退出中心舞台。种种迹象表明,这就是中原地区从邦国时代迈入王国时代的首座大型都邑。

二里头只可能是一个强大王国的都邑。

国的起源很早。史载禹时万国,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战国七雄,至秦汉一统为帝国,在许宏看来,国家的发展历经邦国、王国、帝国三个时代递级而上。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实体因兼并而从多到少乃至归一,而中心王朝的统治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帝国的起点是秦汉,王国则是夏商周,而邦国的起点在哪里?当数距今4000年以上的龙山时代,那时城址林立,一座小城池可能就是一个国家。

邦国的终点,已经明确无疑,就在二里头。二里头这座巨大都邑的横空出现,一改之前邦国林立的散碎局面,成为“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许宏也将之称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无论二里头人究竟是“姓夏”还是“姓商”,并不影响这座都城的繁华在国家文明时间轴上的开创性地位。颇有戏剧性的是,徐旭生先生是奔着“夏墟”去的,但他并不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而将其视为文献中商王朝的第一座都城“西亳”。此后20年间,徐旭生的观点也在学界占据着主导地位。

到了1977年,有一次开现场研讨会杀出了黑马,北大的邹衡先生说,二里头不是商朝亳都,而是夏都。学者们群起攻之,邹衡力战群雄,后来二里头遗址东侧不远发现了偃师商城,被视为西亳,邹衡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到了上世纪末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时候,大家又倾向认为二里头遗址处于夏王朝中后期,因为它的起始时间还不够早,夏文化应该往前拉长到新砦和龙山文化晚期。”许宏说。

不过,即便确定它与夏有着说不清的关联,这里并没有被叫做“夏墟”,而依照考古学更为严谨的话语系统命名为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也成为中国早期文明史上分量最重的“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

新闻连连看

发现者:徐旭生(1888~1976),男,唐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其所撰写的《徐旭生西游日记》被认为是中国考古界的拓荒之作,1939年写成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史传说的专著。1959年夏,徐旭生率队在豫西寻找“夏墟”,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这次调查中最重要的收获。

第一任队长:赵芝荃,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洛阳东周王城、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等夏商周三代都邑遗址的发掘工作。1959~1980年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著有《偃师二里头(1959~1978)》、《赵芝荃考古文集》等。

第二任队长:郑光,男,四川南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1999年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1996年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之“二里头遗址分期和夏商分界”专题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涉及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年代、分期及与夏商文化的关系、夏商分界等。

第三任队长:许宏,1963年生,辽宁盖州人,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关注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著作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


二里头遗址“超级国宝”绿松石龙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游晓鹏实习生槐养浩

引子

在通往“最早的中国”之路上,二里头并非没有对手。其中,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陶寺大城屹立于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比距今3800年~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要早。陶寺拥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和筑于高台的宫室建筑,城墙围起的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城墙周围长约7公里。此时,隔黄河相望的河南虽然城址林立,但最大的登封王城岗城址也只有30多万平方米,与陶寺相比显得小巫见大巫。陶寺还出土了迄今所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乐器铜铃,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完整复合范铜器,贵族墓随葬品彩绘蟠龙纹陶盘、鼍(tuó)鼓、特磬更昭示着这里已经有了礼乐制度的雏形,人们甚至在一把陶扁壶上还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

陶寺背后显然是一个独立而繁荣的国,但问题出在了它的“国土”上——它并不辽阔,甚至小得可怜,因而称不上是“广域王权国家”。陶寺考古队老队长高炜先生曾总结说:“从考古发现看,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出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则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若同二里头文化比较,可明显看到陶寺文化的局限性,说明陶寺尚未形成像二里头那样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文化中心。

换句俗话,陶寺太低调,不够open,对“邻居们”几乎没有影响力。

陶寺就此与“最早的中国”擦肩而过。并且,在二里头于数百年后崛起时,陶寺所在的晋南地区反而开始接受来自中原腹地的一轮轮文明冲击,最终被纳入二里头王朝体系。

陶寺的命运,更加折射出二里头的强大。那么,3700年前,二里头屹立着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

二里头是个移民城

整个洛阳盆地西高东低,伊洛两大历史名河横贯其中。在夏商至唐宋间的两千余年时间,有十多个王朝曾在此地建都,一个并不太大的盆地作为权力中心而受到长期青睐,这在全球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二里头文化于此间崛起显得并非偶然。根据学者研究,洛阳盆地在史前时期一直属人口密集分布区,二里头遗址繁盛时期的人口,有的学者推测当时有6200户以上,总数在3.1万人以上;也有学者推测为2万~2.8万人。古代人口问题极为复杂,推算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方法,可以确认二里头都邑人口至少在2万以上。

史前时期大型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5000人,与二里头同时期的普通聚落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二里头一下汇集起数十倍的庞大人口,高度集中于自身及近畿地区,这种情况在东亚地区尚属首见,也足以说明二里头这个广域王权国家的成熟程度。

那么,二里头的泱泱众生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发掘探测,或许是临近洛河故道洪水肆虐的缘故,二里头遗址所处的一块半岛状高地,在二里头人到来之前并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仅分布着几个小型聚落,居民极少。到了距今3800年左右,这里突然热闹起来,大量人口拥入,短时间内膨胀为一个超大型聚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这批最早居民的遗存所剩无几,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究竟来自何方,应当就是周边众多小规模的彼此不相关联的血亲族群,但这批人的到来,奠定了二里头都邑此后全面兴盛的基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先生说。

也因此,二里头都邑被看做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移民城市。这批最早的居民并非完全的野蛮人,他们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会使用铜刀等小型工具,也会用绿松石和远方来的海贝作为装饰品,还用牛、羊、猪的肩胛骨来占卜,在一些破碎的陶器上,还有意无意留下了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

宫殿里有“高科技产业基地

易中天先生是不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他认为只有3700年——他把中华文明分为史前史和文明史,分界就在二里头。公元前1700年左右,正是考古学家所谓的“二里头二期”的发端,二里头迎来了它作为王国都邑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在二里头都邑之前,还没有哪个城池或中心聚落有过如此缜密的总体规划设计和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

在遗址中南部,地势最高的一块,最先出现了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网以及最早的一批大型建筑,而主干道的方向也决定了当时城内单体建筑的方向,纵向并非正北,约略北偏西4到6度。两纵两横的大路,把遗址中心区划分为不同区域,中间围起的部分发现了成组的大型夯土建筑,是执政者和贵族的宫殿区。

值得一提的是,宫殿区发现的两座早期大型宫室建筑都是多进院落的布局,而晚期的1号宫殿宽广的庭院可容纳数量庞大的臣下,高大的门塾建筑带有三个门道。因为中国土木建筑难以高耸,作为身份地位象征的宫室建筑不得不往纵深发展,多进院落此后成为中国古代宫室建筑的主流,在二里头,有了这类建筑最早的实例。”许宏说。

宫殿区以北被划为祭祀区,以南则是制作贵族用品的作坊区,这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是当时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国内最早的铸铜作坊就发现于此。

这种分区规划,在二里头三期达到了极致。考古工作者在此时期的宫殿区周围发现了新增的宫城城墙遗迹,城墙建在井字形大道内侧,系用夯土版筑,围起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在考古人眼中,尽管它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却正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相当于36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这是迄今所知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的宫城遗存,这一发现,也入选了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曾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都城有着绝对理性的平面布局,即

使在今天,来到北京或西安的游客无论身处城中何地,总能分清南北,这与都城规划者试图让生活稳定有序的意图不无关系。而这种理念,是奠基于二里头都邑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里头遗址的布局首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许宏先生说。

二里头人爱吃烧烤爱宝石

在宏大的规划之外,二里头都邑人的生活起居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

吃的方面,后世所谓的五谷——粟、黍、稻、麦、豆已基本齐备,同时二里头人也非常爱吃烧烤,留下了大量灼烧过的动物骨骼;用的方面,铜镞、骨镞既作兵器也用于狩猎,各种烹调用器也有出现,并经过精心打磨,十分讲究;住的方面,从高大的大型宫殿建筑到地面建起的单间或多间贵族住宅,再到半地穴式的“窝棚”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方面,二里头宫殿区南侧的大路上发现了两道车辙痕,两辙间距约为1米,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双轮车的使用痕迹。不过,这些车应该不是由马拉动,中国已知最早的马车遗迹是在殷墟,其轨距在2.2米以上,二里头的两轮车轨距显然太窄,而且在前殷墟时代,中原地区没有发现过马骨。

在贵族用品上,除了奢华的象牙簪、陶礼器、玉礼器、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最惊世的发现无疑是被称为“超级国宝”的一件绿松石龙形器。2002年春,考古人员在宫殿区内一座贵族墓里发现了它,墓主人是一名成年男子,有30多岁,墓内出土有丰富的随葬品,其中,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的这件绿松石龙形器震惊了所有人。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原来应是粘嵌在木、革之类有机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无存,工作人员在两年多后才将其清理出来。

这件龙形器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厘米,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有的学者认为,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除此之外,龙的纹饰在二里头出土的铜牌饰、陶器上也有,表明龙已经成为二里头贵族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新闻连连看二里头十大发现

十大发现之一:

初步究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都邑的聚落大势。 1959~2006年

十大发现之二:

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2001~2004年

十大发现之三:

发现中国最早的车辙。2003~2004年

十大发现之四:

发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2003~2004年

十大发现之五:

发现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 1960~1964年、1972~1975年、1977~1978年、2001~2006年

十大发现之六:

发现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2001~2006

年、2010~2015年

十大发现之七:

首次在宫殿区发现了贵族墓及随葬其中的绿松石龙形器。

2001~2004年

十大发现之八:发现与祭祀有关的巨型坑——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2010年

十大发现之九:

发现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2004~2006年

十大发现之十:发现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2004年


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游晓鹏实习生槐养浩

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原式直刃青铜剑的分布基本上可代表文化意义上“中国”的扩展范围,其北、南、西界分别及于长城、岭南和四川成都平原。这一范围,恰好与二里头文化陶、玉礼器的拓展分布范围大体相合,意味深长。

引子

领土是战国以后才明确的事情,早期国家的疆域复杂,那时尚无明确的“边界”,一个国家控制的地方可能只是一个个的聚落,也就是一个个“”,中间却有大量“缝隙”,所以一个国的疆域是相对的、模糊的,与别的国家很可能犬牙交错,甚至还有大量“飞地”。

不过,对于一种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核心文化来说,从带有这种文化特质的代表性器物的分布上,是可以约略窥探这一文化的影响范围的。打个比方,使用筷子的地方势必属于中华文化圈。就二里头来说,青铜礼器和陶礼器就是它的“筷子”。青铜礼器的制造和使用基本上集中于王都,有很强的独占性,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青铜之外,二里头典型陶器中有一部分不同于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礼器,包括爵、觚(gū)、盉(hé)等,也是社会和政治象征性的器物,在某些礼仪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以由统治者赐予的形式从王朝扩散到各地。陶礼器随之成为二里头国家疆域的“定位器”。

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发现,以偃师为大致中心,自二里头二期起,二里头文化开始跨越黄河,北抵沁河岸北,西北至晋西南的运城、临汾地区,向西突入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往东至少到达开封地区。而陶礼器,也几乎遍及这个文化分布圈。

这个范围可能就是二里头王朝秩序架构的中心区,也就是直接疆域。但二里头作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除了直接控制的地盘,它还间接控制着大片土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站站长许宏说,跟之前的古国、邦国相比,二里头王朝是一种复杂的国家形式,是一个国家群,是松散的联盟,二里头是盟主。不同于后来高度集权的帝国用郡县制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最底层,二里头王朝是靠着一种代表当时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礼乐制度来征服世界的。“这套制度,在当时就是最高大上的,引起其他族群的模仿,二里头文明随之往外扩散。这是二里头大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它能成为‘最早的中国’的动因所在”。

而这个软实力覆盖的面积远比直接疆域更大,乃至构成了现今中国的雏形。

昔日,这里的文化很精彩

一种文化跨越山水,强势地改变人们的约定俗成站住脚跟,是太难的一件事,但二里头做到了。不管二里头国家是什么类型,今人能够确定,其在内部高度发展的同时,向四周发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

许宏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影响的大幅度扩展,首先与其自身的扩张密切相关。这种扩张应当是中原王朝政治意图的外在体现,除了军事目的外,或许还与获得关系王朝命脉的重要资源,以及确保广大地域内政治、经济联系的畅通有关。

洛阳盆地是相对封闭而肥沃的冲积盆地,能够养活密集的人口,也便于军事守卫,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自然资源。修建宫庙需要大量木材,制造石器需要石料,铸造青铜需要铜、锡、铅和木炭,人们的饮食也需要大量的盐,但这些资源在二里头周围都没有,城市和王朝的扩展要求这些重要资源源源不断地向都城输送。

二里头文化扩张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由于文明带来力量与昌盛,在其他文明受其影响或者有意模仿其成就的时候,文明有向外扩展的倾向”。

从空间分布上看,盉、爵等二里头风格的陶礼器向北见于长城之外燕山以北的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向南由浙江直至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向西达到了甘肃、青海。在陶礼器之外,起源于山东海岱地区的玉璋等玉礼器,又以二里头都邑为扩散起点,向长江中上游甚至岭南一带传播,直至越南北部,而这些,被视为“当地土著文化选择性地接受二里头王朝文化因素的结果”。

考古学研究表明,在东亚大陆,秦汉帝国问世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式直刃青铜剑的分布基本上可代表文化意义上“中国”的扩展范围,其北、南、西界分别及于长城、岭南和四川成都平原。这一范围,恰好与二里头文化陶、玉礼器的拓展分布范围大体相合,意味深长。或许,“中国”世界的空间轮廓,早在公元前二千纪前叶的二里头时代,就已显现出了它最早的雏形。

这一范围,甚至突破了《尚书·禹贡》所载‘九州’的范围。”许宏说。

今朝,这里的文明待传承

二里头文化到了四期,也就是最后一期,时间下限接近于公元前1500年。考古发现证明,这里的宫殿区仍在使用,仍在兴建新的大型建筑工程,仍然集中了大量的人口,繁荣程度并不逊于第三期。但四期之后,约与偃师商城的崛起同时,二里头全面衰败,人烟稀少。

也许是发生了一场战争导致王朝更替?在史籍中,恰好与此对应的是,商汤灭夏后,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于是,学界的流行看法是,二里头就是夏都斟鄩,其东不远的偃师商城就是西亳。

许宏在考古界以“不肯言夏”著称,自认保守的他看来,在没有如同殷墟甲骨文那样能够自证王朝族属的文字出现之前,是不可能解决二里头遗址抑或其各个期段“姓夏姓商”问题的。

说到二里头的“文字”,考古人已经发现了数十例可能与文字有关的刻划符号,仅见于陶器和骨器。对于它们究竟是不是文字,学者们见仁见智,不过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二里头文化之前的龙山时代,初期文字已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较大的范围内出现。因此,在数代考古人用了50多年,才发掘了遗址现存面积1%多一点的情况下,是有理由期待二里头会发现确认文字的。

目前,我们的考古队员仍在二里头遗址上进行系统钻探。我们的工作很像愚公移山,可能要子子孙孙一直做下去。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今后的工作将是以无损或微损的勘探工作为主,通过系统勘探,尽可能搞清二里头遗址地下遗存的面貌。同时,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二里头都邑的关键部位做重点发掘,提供翔实的复原依据。”许宏先生说。

考古仍在继续,发现仍让人期待,而二里头遗址在中华文明初期的崇高位置,也越发让人们觉得其不应当只为考古圈和历史爱好者所知,向公众及时地展示这一重要成果十分迫切。2006年,二里头遗址就制定了保护总体规划,涉及博物馆等展示区域的建设。今年9月中旬,偃师市文物局局长周剑曙受访时表示,2014年起,二里头博物馆已提上议事日程,目前《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总体建议方案》已经过第一轮论证,对国家发改委等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下一步会递交省政府,“博物馆初步定名‘中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或‘中国夏都博物馆’,争取国家将该项目列入‘十三五’规划,明年6月完成开工准备”。

此外,对于坊间热传的二里头遗址将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剑曙表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10年启动,3年申报一次,需要先进入立项项目,再进入正式项目,目前,我省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进入头两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郑韩故城等进入了立项名单,“明年会公布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遗址争取能够进入立项名单”。

周剑曙说,届时,博物馆将通过遗址现场展示、出土文物馆藏展示、现代声光电虚拟展示、多媒体和图文资料综合展示等方式,充分体现二里头遗址的王都地位。由此,我们也相信不远的将来,“最早的中国”将真实地呈现于世人眼前。

新闻连连看

第一批(共12项)北京: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吉林: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江苏: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浙江: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川: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第二批(共12项)

辽宁: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吉林: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黑龙江:渤海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江西: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湖北: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湖南: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广西: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重庆: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新疆: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