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解读:中美制造业的“高地之争”

18.04.2016  11:45

  制造业,历来都是国民经济的高地,它关乎就业,关乎经济的创造力,关乎出口的能力。而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中美制造业高地争夺战以及相关的争议持续不断。近日,德勤全球与联合国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公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预测未来5年美国将有望超于中国,重新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而中国将屈居第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美制造业高地之争,到底趋势如何?未来中美制造业谁更被看好?新华网思客特邀易鹏、贾晋京、年猛、刘干等智库专家,深度解析中美制造业的真实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德勤预言”的背景:其依据是否牢靠?

 

  德勤的报告原文长达92页,却不过是把带有偏见的主观研究方法包装在冗长的细节之中。所谓的“美国制造业竞争力5年后将超过中国”结论,出自德勤的美国部门对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500多名CEO的主观印象调查。 什么是他们所谓的“竞争力”呢?竟没有明确定义!从报告内容推断,他们是把新材料、物联网、智能制造这些制造业中的“新元素”作为“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因此可以推断,报告的形成方法大约是:以制造业中的“新元素”为背景,让CEO们谈谈主观上觉得中美德日英法等国“哪家强”。由此形成的结论,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全球制造业的客观状况呢?

——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对制造业地位的关注包含多重因素: 一是面对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劳动参与率走低、持续的贸易逆差,需要把先进制造业塑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制造业具有乘数效应。 每1美元的制造业增加值,都会给其他部门带来1.4美元的增加值。如果制造业带动增长的同时,又降低了自身相对于服务业的价格,则会带来更多的服务业增长。 三是制造业对创新的作用。 在美国,制造业占私人部门研发比例超过三分之二,有约70%的国家研发人员从事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

——李伟(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和中国相比,美国拥有哪些“逆袭”筹码?

 

  两国一方面在硬件条件上存在差距。 与制造业相关的几大成本,包括高端人力资源、土地、物流、能源、资金等,中国都比美国要高。 此外,两国制造业在发展环境方面也有差距。例如对企业家的保护和尊重,对创新创业的鼓励和为之营造的氛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当今,发展制造业必须要有核心科技,而要想具备核心科技,就必须鼓励研发。 那么,如果一家集中研发的企业,其研发产品马上就会被山寨,这对制造业的发展就会特别不利。

——易鹏(盘古智库理事长、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

 

  美国的制造业投资呈“两化”态势。 一是数字化,美国近年来的投资IT化走势明显。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领域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左右,但在2010年以后这一比重则增长至50%以上。 二是无形化,美国开始降低在有形资产上的投入,越来越多的投资侧重于软件、研究、开发、宣传、管理、培训等方面,无形资产投资比重持续加大。 此外,美国更擅长从信息技术一侧(I端)发力,比如智能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物联网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等。

——鞠恩民(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正在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智能互联的产品和工厂。 同时,美国在预测分析及先进材料方面也属世界领先,而这些因素正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个人、技术、资本和公司间建立联系、产生协同效应方面,美国的成就也很突出,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创新生态系统,并通过研发投资创造巨大价值。

——蒂姆·汉利(德勤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领导合伙人)

 

中国制造如何应对制约性因素,提高核心竞争力?

 

  要避免“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等焦躁思维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干扰,应重视核心能力的长期培育和构建。技术演进、创新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颠覆性”技术或“突破性”技术往往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才发生的。 “弯道超车”带有的投机性思维可能会让企业界忽视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此外,切莫对“市场换技术”再抱幻想,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自主发展道路。 核心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长期“摇钱树”,市场经济下,没有哪一个理性的国家或企业愿意将自己的优势技术卖出。

——年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中国的制造业必须走向高端,要着重整合品牌、人才、金融、智库、科研等几个方面的力量,应对未来趋势变化。就政府来说,改革方向很明确: 1、构建一个尊重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制度,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2、尽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尽一切措施降低企业成本。

——易鹏(盘古智库理事长、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制造还面临一些限制因素。 一是政府和企业始终没有认真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不能够站在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供给满意的产品。 二是在充分放开的市场经济下,产品的生产、流通、应用环节较为随性自由、缺乏监管。三是人才从业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投机性致富的机遇普遍较多,科技和文化创新人才在社会层面不及财富话语权。四是企业普遍不具备管理创新能力,长期停留在市场与技术创新层面。而政府在创新政策上更多地给予引导力,但缺少驱动力。

——刘干(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大胆预测:五年后中美制造业谁更被看好?

 

   美国人发明了很多技术,但不一定能够生产出运用这些技术的产品,因此美国正努力将科研领先地位转化为产业领先地位。 虽然奥巴马政府实施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已五年有余,但实施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尚未有重大成果诞生。对于这种大战略的效果,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不成功来概括,但持续投入一段时间后总能看到一些进展。

——黄勤(北卡州立大学未来可再生能源传输和管理系统工程中心主任)

 

  在与中国等新兴市场竞争方面,美国制造业并不具有全面的优势。缺乏完整的本土产业配套体系、熟练工人以及工资水平依然高于中国等新兴国家,导致一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可能迁到美国。 从目前来看,尽管美国制造业依然强大,但全球竞争力下降趋势尚未扭转,美国的真正优势依然在服务业。

——年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中国有独特优势,即产业体系完整。 这是决定性的,它意味着一个初创企业,在中国才更有可能“长大”,因为“长大”需要有各种不同环节参加到这个企业的价值链当中,产业体系完整才具有这么多环节。 有一个例子可以鲜明地说明中美制造业的对比。2011年2月,奥巴马召集美国顶尖的企业家们共进晚餐,奥巴马问乔布斯:苹果手机能不能在美国制造?乔布斯回答说,一条生产线要8700多名工程师以及超过十万名工人,在美国光是招募到这么多人就需要9个月,而在中国只需要2周。 美国不可能用足够的工程师和资金投入到极其“烧钱”的智能化升级当中——升级一些工厂可以,升级整个工业体系则不可能。 因此,五年后的局面一定是中国制造业拉大对美国的领先距离。

——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