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年更显“王牌”实力 ——写在我省全年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之际(上)

05.12.2014  11:39

  2014年夏,一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干旱,不仅考验着我省全年的粮食生产,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

  12月4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国家统计局传来:河南夏粮总产667.80亿斤,比去年增产20.76亿斤;秋粮总产486.66亿斤,比去年减少9.04亿斤。夏盈补秋亏,大旱之年,河南全年粮食总产再创新高,达1154.46亿斤。

  全省粮食“十一连增”!这是我省粮食总产站在高起点实现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

  疾风知劲草。大旱之年取得这来之不易的成绩,不仅彰显了河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和实力,让国人饭碗里装上更多的河南粮食,更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牢基础,粮仓充盈有底气

  粮食总产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总产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全国粮食生产布局版图上,河南举足轻重。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说,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牢记习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第一责任不动摇,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河南一张王牌、一大优势来培育,不断创新各项机制,出实招,见实效。

  从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到“一喷三防”补贴,一项项惠农大礼包接踵而来,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14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60万亩,秋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近90万亩。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中有增,为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高标准粮田建设,正以每年900万亩速度推进,今年年底可建成3500万亩。在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小麦、玉米平均单产都超过了1000斤,比非建成区均高出200斤左右。高标准粮田,正成为粮食连年丰产的重要保障。

  土地流转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改变,作为农业生产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2万家,种粮大户达3.9万户,家庭农场1.6万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393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推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种粮科技化、田间管理规范化,打通了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大大提高了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推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三夏过后,当夏粮“十二连增”的喜讯传到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分别对河南夏粮丰收作了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批示:“河南保粮有力,小麦再获丰收,质量也有提升,成绩应予肯定。”汪洋副总理批示:“感谢河南为中国人的‘饭碗’做出的贡献!

   众志成城,抗旱保粮有实力

  枝叶枯萎、田地龟裂、河床裸露、水库干涸,回想起夏旱时的种种情景,50多岁的叶县古路湾村村民娄小三仍心有余悸:“这就是‘卡脖子旱’。我种了一辈子的地,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旱过。

  夏旱来势汹汹,高峰期全省2700万亩农田受旱。面对肆虐的旱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郭庚茂十分关注抗旱工作,多次指示要全力抗旱,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打赢抗旱这场硬仗。省长谢伏瞻也多次就抗旱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在抗旱保秋过程中,中央下拨及我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达21.4亿元。

  许昌是今年夏旱较为严重的地区,但许昌县陈曹乡种粮大户史青民种的200亩玉米,仍然获得丰收。史青民说:“除了浇水及时,还多亏了农技人员的上门指导。

  在抗旱保秋紧要关头,副省长王铁多次带队到一线督导抗旱。水利、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与群众一起浇水保秋,田间地头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气象和水文部门密切监测雨情、墒情变化,加密测报,及时预警,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省电力公司加强电网调度和维护,组派抗旱保供电队960支,确保抗旱用电;一万余名农技人员奔赴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群众测墒灌溉等农田节水技术,在大旱之年力求让农民多收“三五斗”……多部门通力合作,能浇尽浇,能保尽保,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基本面,把秋粮减损降到了最低。

  兰考县固阳镇范寨村彦堂种植专业合作社1800多亩玉米,由于浇灌及时,亩均产量达1300斤。59岁的理事长范彦堂说,“黄河水+井水”为丰收上了双保险。范寨村以前是盐碱地,经过上世纪70年代黄河淤灌和2008年中低产田改良项目建设,如今成了旱涝保收田。地里每隔50米就有一个出水口,即使黄河水没来,也能浇上井水。

  随着我省持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农田水利设施正变得“筋强骨壮”。2013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金额约为2009年的4倍,有力保障了7661万亩耕地“枕着水渠睡,旱涝不愁”。

  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严峻旱情,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我们粮食生产的抗灾减灾水平。而全年粮食总产再夺新高,充分证明了我们有实力、有能力通过各种考验。

   藏粮于技,粮食增产有潜力

  早在2011年,世界气象组织就表示,全球的粮食产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的冲击。在全省高温干旱天气频仍,资源要素紧绷的现实背景下,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

  良种是庄稼丰收的钥匙。

  秋收时节,省农科院专家组对临颍县颍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示范方实地测产,百亩方亩产达1800斤,千亩方亩产超1600斤。“郑单538这个品种很皮实,大旱之年,抗旱、耐渍害,产量还高。”合作社负责人贺金海说。

  无论是炎炎夏日的小麦收获季,还是秋风送爽的玉米、水稻收获期,田地里的“秀场”越来越多。在南阳市众一家庭农场负责人刁桂新看来,这种农作物品种同台“打擂”的农技推广方法,能让农民直观地选择到优良品种。

  目前,全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在粮食增产诸多因素中,良种的贡献率已超过四成。矮抗58、周麦22等小麦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郑单958、浚单系列等玉米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一半左右。加上大范围推广的小麦“宽幅匀播”、玉米“一密四改”等关键技术,都为大旱之年粮食稳产增产立下汗马功劳。

  良法是粮食丰产的诀窍。

  “三秋”期间,新乡市凤泉区耿黄乡西鲁堡村1600多亩玉米收获,要比全省正常玉米收获时间推后10天左右,但亩产净增一成。“玉米适时晚收,不仅高产,品质还好。”西鲁堡村党支部书记朱止祥说。

  农业专家测算,玉米收获期每推迟1天,亩产会增加1%以上,全省近5000万亩玉米晚收3天,就可增产10亿斤以上。今年,农业部门在全省大力推广的玉米适时晚收等技术,最大限度挖掘了秋粮增产潜力。

  良种良法良策路径,防灾避灾减灾措施,稳产增产高产技术,在中原大地,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技举措,增强了全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免疫力,激发出粮食生产内生动力,引领全省粮食生产不断攀登新高峰。

  粮安天下,河南担当。大旱之年的增产,是勤劳的中原儿女在河南粮食生产史上再次写下的浓墨重彩篇章。初冬的中原大地,广袤田野上一望无垠的青青麦苗,正在为持续打好粮食生产“王牌”积蓄能量,力争来年奏响出彩中原更动人的乐章。(记者 陈茁 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