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朱村人的“上庙”习俗
新店村的火神庙,在今解放区普济路新店村口向北30米路西,大门坐西朝东,门楣上有“火神庙”三个大字,门前两个高大的石狮子甚是威武,彰显着人们对火神爷的敬畏与尊崇。
相传,火神是炎帝(神农氏),但更多人说是炎帝之孙祝融。帝喾高辛氏时,其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昭显天地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所以后世尊为火神,纷纷建庙供奉。新店村的火神庙据传始建于北魏时期,之后多次修葺,记事古碑有清代康熙、道光、嘉庆年间的,佐证着它的悠久历史。据耄耋老者回忆:新店村火神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方圆几十里村镇的演出团队都要“上庙”。当时的火神庙规模宏大,庙门坐北向南在当时南,大街稍偏东些的位置。据说,新店火神庙大殿里供奉的火神十分灵验,北朱村人“上庙”为的是火神赐福、驱邪避凶、带来一年的好运。时人心境大抵如此,所以这位火神真君香火鼎盛,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庙会热闹非凡。北朱村人的“上庙”讲究排场,最为抢眼。
一是北朱村演出团队多,服饰讲究。清末民国初年的北朱村,民间文武团队很多,如秧歌、旱船、背桩、腰鼓、踩高跷、舞围竿、抬皇杠等,数百人的武术团更是威风!每年“上庙”时,演出团队排成“长蛇阵”,前面已到达5公里之外的目的地新店,后面还没出村。48辆运载演出物品的三套马车浩浩荡荡,牲口都膘肥体壮。每辆马车上的三匹牲口,或是一色的红鬃马,或是洁净色白马,或是统一的青灰色骡子等。更有趣的是:由于平时对这些牲口严格训练,它们听到鞭子响,连甩尾巴的动作、次数都是相同的。所谓的“三套马车”,指的是每辆马车上都套着三匹牲口,驾辕的一匹,拉长套(在驾辕牲口左右两侧车老干外侧稍前方,因拉套绳子长而称长套)的两匹。各演出团队服饰统一:红、黄、蓝、青恰到好处,气派、讲究!就连“抬皇杠”中的“文官”张思其,也是稳坐轿中威风凛凛,“武官”张延平骑着高头大白马、打着响鞭,来回飞奔驰骋!
二是探马往返飞奔报信,武术一路“长虫大蜕皮”演出。这么盛大的演出队伍,前后互通情报很重要——探马就承担着这项任务。探马一般是精明强干的年轻后生,骑着高头大马,短打装束,腰系红丝带,戴着茶色眼镜,鞭子甩得“啪啪”响,头盔上的红缨在迅疾奔驰中飘动着,甚是英姿勃发。他们及时向各队领头人通报有关情况,还要向最后稳压阵脚、坐在轿子里的总指挥及时汇报。还有就是“长虫大蜕皮”的演出。队伍行进中不停地演出,前面演完了站到自己队伍的后面,后上者接着演。这种北朱村人“上庙”途中的特色,令观众争相喝彩,掌声雷动!为使演出场地宽敞和确保观众安全,铁制的鞭舞得“啪啪”直响!
三是庙会举办方热烈欢迎,声名远扬“南大社”、宁郭十八村。新店村火神庙会上,北朱村演出团队会受到热情接待:只要看到北朱村的前锋队伍,火神庙中的住持老和尚就会亲自到新店村西口的过街楼前,热情地逐一接待陆续到来的北朱村各个演出团队,并且非要等到最后压阵脚、坐着轿到来的“财神爷”张耀轩不可。这是因为张耀轩无私疏财、大力支持公益演出,其奉献精神令人敬佩。更为新奇的是:北朱村的演出大军落脚地,是张耀轩预先出资买下了火神庙对面戏楼后的数亩大地方,让车马停放、器械规整有条不紊,彰显着北朱村人的干练与利落大方。
北朱村人新店“上庙”虽人多势众、武艺高强,但从不称霸。这种庙会高手云集,总会有聚众滋事、强出风头者。北朱村人总是简单比划几下、点到为止,霎时息事宁人、“风平浪静”后就收手,在化干戈为玉帛中广交朋友。当时,“南大社”高手如林。所谓的“南大社”,指的是今博爱县陆村以南、修武县宁郭镇周边以及武陟县等地的18个村镇。“南大社”这个称谓在河内县时就有,地理位置与“东北社”的王、李、冯封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