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15年专业数量增9倍 方向模糊学生毕业就失业(图)
从良心学长们自制的“千万别报××专业”网上大热,到教育部开出就业率低本科专业的名单,人们的话题也逐渐从吐槽过渡到思考高校到底该怎么设置专业上。为什么“高大上”没两年就变“坑爹”了?亮“红牌”专业背后凸显了怎样的结构难题?
高校设专业 真不该“人有我必须有” ,15年专业数量增了9倍,师资不够、培养方向模糊,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样本】
艺考生10年增30倍
学表演的70%“就业差”改行
文化分不够,艺考分来凑。近年来,播音主持、美术、编导等艺考专业成为不少学生圆大学梦的捷径。在许多学校艺考招生简章上,也频频现身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等“热门专业”。然而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近两年来全国15个本科专业就业率“困难户”名单中,这些专业赫然在列。
而《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也表明,2002年至2013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
我省2004年高考艺术类考生仅有3万多人,然而,到2009年,该数字已经突破10万,随后,艺考降温,但2014年,我省艺考人数仍达80853人。
与动辄上万的艺考火爆人数相比,现实却是骨感的,这些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愿意并且能够从事艺术行业的,可谓九牛一毛。《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表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就业不理想而改行。
【探因】
专业数量疯长
什么热上什么且人有我有
其实,艺术类专业的迅速扩张,只是我国高校众多专业爆炸式增长的一个缩影。
1998年,我国高校共设置有12个学科门类,249个专业。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从2013年起,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这一政策的本意是尊重高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高校适应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2014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者审批结果,其中仅新增备案专业就达到1804个。
以新闻专业为例,全国新闻学类专业1994年有66个,到2005年已达到661个,是1994年的10倍。
传统专业遭疯狂复制的同时,一些紧跟市场的新专业也迅速长大。
一位高校资深就业指导老师告诉记者,高校多年积累的专业病,最典型的莫过于赶时髦。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一直是什么热就上什么,只盯眼前不看长远,且人有我有。比如物联网,全国已经有几百所学校设置该专业。而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专业更是遍地开花。
另外,为了让一些老专业听起来时尚些,学校更是使出奇招:改头换面。地理专业改成“地理环境管理与经济开发”、统计学更名为“应用统计学”、哲学换上“应用哲学与领导宏观决策”的新衣……
【观察】
专业盲目扩张
让不知所学的毕业生就业茫然
专业的疯狂复制、扩张,赶时髦,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吗?
据了解,有些学校虽然将老专业改了新名字,但老师、教材、课程设置也只是重新排列组合,七拼八凑、匆忙上马。对于那些普遍开设、普遍教学的专业,代价就是人才培养成效低,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总量大,却毕业就失业。
还有一些赶时髦的专业,靠的就是草台班子,老师跨专业教学,宽进宽出。学校尚且如此盲目,学生们对专业方向就更一无所知了。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杨捷分析认为,高校设置专业一哄而上,是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被亮“红牌”的这些专业并不是说社会没有需求,而是高校前些年抢上专业,没有研究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人才培养方向。结果,毕业的多,确实有专业技能的反而很少甚至没有。
【反思】
设置专业先调研
有多少师资 社会需要多少人
在杨捷看来,大学在设置专业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社会及国家发展的需要,比如一些以前没有的新型专业,如果国家发展需要就应该开设,但这个开设是在控制规模的前提下,而非一窝蜂地全上,只为了学科齐全、跟风是不行的。
二是大学设置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势学科一般来说都是特色学科,比如河大的中文专业。
三是一定要考虑市场和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要做好调研。比如历史老师未来几年有多少人退休,缺口是多大。我们现在的调研工作做得不够,信息也不灵。15个被亮“红牌”专业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问题。另外,还要照顾到大学的功能。大学科研、教育都要搞,还要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哪一个专业都不能随便砍掉。
【建议】
通才专才统筹兼顾
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在不少人看来,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就表示,现在一些211、985高校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一些职业院校也都热衷扩大专业设置以达到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这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才适销对路呢?在杨捷看来,低就业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就业率只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建议,被亮“红牌”的专业,不是不办,而是要缩小规模、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同时,许多人文社科等类别的专业还是需要宽口径人才,高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要注重通才、专才兼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链接
除了专业 本科生还应会啥
15个专业被亮“红牌”,你的专业中枪了吗?其实,专业也不能完全决定职业走向。大学里,本科生还有很多可学的。
1993年,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生的12项衡量标准:
1.具有清楚的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2.具有批判性和系统性推理的能力。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独立性思考的能力。
5.具有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6.具有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
8.具有辨别重要的东西和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
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等。
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理念、文化相关之处的能力。
12.具有一身求学不止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