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
24.07.2015 12:38
本文来源: 农业厅
“这里种植甜玉米后剩下的秸秆是肉牛最喜爱的食物,同时肉牛的粪便又是蔬菜等农产品最好的肥料。”河南省新野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王清鹏在带领《中国科学报》记者参观新野县农业现代化集群区时说。
目前新野县已创建了“1+3”融合发展模式,即布局一个空间(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承载三大产业(一、二、三产业),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农区率先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三产融合的先进理念一旦应用于现实,它将解决21世纪中国农业的两大难题——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因为延长产业链后的农业,农民的定义就要与时俱进,他们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从传统农民变为职业农民。
三大链条融合四大产业
“产品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的三大链条正是围绕一、二、三产业的所建立的协同发展体系,每一个链条好坏都决定了最后产品的质量。”新野县政府农经科科长王守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首先是产品加工增值链。以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为龙头,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内建设有皮南牛品种繁育场、万头畜位肉牛畜肥场、肉牛电子拍卖交易市场、熟食品加工厂、甜玉米加工厂、有机肥生产厂、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形成了良种繁育、母牛养殖、肉牛育肥、饲草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物流运输、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链也是三大链条的重要环节。推广“甜玉米种植+肉牛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农牧一体,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科尔沁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田生产、玉米小麦秸秆回收养牛、牛粪养殖蚯蚓、蚯蚓生物制药、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系统内循环,使污染物变成有机肥,实现了土地消纳达到零排放。科尔沁新野县分公司总经理王凤勤告诉记者,“质量全程控制最重要”。
科尔沁牛业公司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行统一专业化管理。引进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建立从“养殖生产—屠宰加工—物流运输—产品销售——餐桌消费”食品安全全程可视追溯体系,确保了农产品质量。
“新野县围绕农、牧、工、商四大产业,实现了三产的完美融合。从种植、畜牧到加工、物流销售形成了一个全链条的生产模式,每一步都在为最后的成品作准备。”王清鹏说,新野县提出的建设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的构想,是通过肉牛产业的发展,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物流服务业、观光旅游业等产业共同发展。
王凤勤告诉记者,在良种繁育、母牛和育肥牛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建立紧密衔接的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形成完善可靠的质量全程控制链条。“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据当地政府人员介绍,新野县围绕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股份合作为纽带,以“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主、以“政府和金融部门”为辅,构建肉牛产业链条各环节纵向一体化协作的产业联盟,意图通过内部利益连接,建立产业协同发展、质量全链控制、效益合理分享的产业联盟运作机制,切实增强肉牛产业化集群长效发展的内在动力。
规模化经营促农民增收“土地大面积流转才可以实现农产品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植,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增加农民收益。”新野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相新表示,农民土地流转后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土地入股收入和打工收入等。土地流转后新野县形成了“一区两群”的模式,即蔬菜特色园区、肉牛产业集群、棉纺织产业集群。
“蔬菜特色园区依托蔬菜企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等,重点建设30平方公里,集蔬菜生产、加工、市场、质量检测、科技服务为一体。”王清鹏告诉记者。新野县20万亩蔬菜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先后获得无公害蔬菜25个,绿色产品3个,有机产品3个。肉牛产业核心群则依托科尔沁牛业公司,坚持“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建立产品质量卫生保障管理体系和全程质量跟踪追溯体系。并且以新野县为核心的方圆200公里范围的辐射群,形成了龙头带园区、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格局。而棉纺织产业集群实现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提高了特种纱、新型纱比重,扩大色织面料产能,大力发展高档针织服装项目,构建了产品一体化开发、上下游协同配套的产业体系。同时,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新野县还发展“(两茬)甜玉米+(一茬)蔬菜”适度规模种植,比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的效益提高5倍左右。
同时,养一头牛还转化效益3000元。这使得农户收入大大增加。新野县农业局副主任科员吴满朝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示范区内有3000人经培训后成为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工人,并带动父母、子女向城镇集中,加快了农区城镇化的进程。
问题亟待解决
“农业产业发展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和探索,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我们需进一步提高标准、创新工作,亟待提升农业三产融合、集群建设工作水平,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王清鹏坦言。
首先,农村三产融合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用地政策必须和工业用地政策有所区别,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区域(3万~5万亩),要想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必须要有配套的畜牧业和加工业,这是所有政策的基础。建议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土地利用率,规范合理的用地政策。”吴满朝表示。
张相新建议,农村一、二、三产业要想有效融合发展,必须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金。担保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企业运营的需要,但是还处于低水平运作。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性的补贴奖励资金(由县政府负责)、中央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的增值税(中央和省市各配套一部分)、中央和省市的支持资金(试点先行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参与资金。
其次,“宏观科学的环保政策,合理的农业区域规划领导政策,积极全面有效的农业奖励政策等都是目前三产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王清鹏表示。
现行的环保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对农村养殖项目的环评审查比较严格,费用比较高,而且是一个项目一环评。建议区别对待,建立区域环评,可以将区域内所有的项目进行打包融合,进行整体测评,测评整个区域是否能够形成有效循环,达到零排放。
同时,农业区域规划必须按照区域的条件和优势来谋划布局一、二、三产业,尤其是重点选择合适的、有基础的、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率先突破。在规划建设方面,政府引导和布局、企业建设和生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励,吸引中小企业入驻,逐步完善产业链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奖励政策不能再以产量为主要标准,奖励机制应该有所调整,加大奖励政策的宽度和深度,比如秸秆综合利用率、土地改良、地下水监测等综合性指标。”王清鹏最后说。
本文来源: 农业厅
24.07.2015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