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种”文化在乡 滋润百姓幸福生活
中原网讯(通讯员 张温良 王保健) 清晨,第一抹阳光洒向黄帝故里,各个广场、公园里,晨练的人们舞欢、拳酣、操美……张张笑脸挂着愉悦和自信,这是新郑市文化建设画卷中多彩绚烂的一页。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彰显出其强大的支撑。新郑市作为 “全国文化先进县”、“河南十大文化强县”,近年来通过广泛开展“百姓大舞台”、“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等,由‘送文化下乡’ 转变为‘种文化在乡’,使广袤基层乡村成为“文化种子”成长的肥沃土壤,郑韩大地浸润在文化的芬芳中。
“都搞了好几年了。年年一到入夏,天不冷了,逢周末都能在这里免费看到精彩演出,大家伙早就盼着呢。”市民李洪彬指着搭建在市区炎黄广场中心的“百姓大舞台”告诉记者。
“广场文化活动2006年就启动了。”新郑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回答记者的头一句话就这样说。每年从5月初到9月底的周末晚上,都会在炎黄广场推出1-3场名为“百姓大舞台”的大型露天综艺演出。参演单位有乡镇办事处、市直各单位等,也有厂矿、企业、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普通市民在这里上演自己身边的事,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2012年,新郑市又创新思维,“百姓大舞台”新开辟了歌曲大赛、戏曲大赛、舞蹈大赛、器乐大赛、合唱大赛等专场演出,使市民群众的角色由原来的自娱自乐者,转变为竞技才艺水平争霸夺奖干将,能在“百姓大舞台”秀一把,已成了市民群众的一种荣耀。“百姓大舞台”更是被称为新郑人的“星光大道”。
如今,在“百姓大舞台”这艘广场群众文化活动 “航母”的引领下,“炎黄读书节”、“市民文化大讲堂”、“百场演出、百场讲座、千场电影”送农民活动,“书香校园”、“读书讲座”、家庭“亲子阅读”等系列文化惠民“套餐”梯次展开,形成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繁荣的大格局。
“百千万”工程 让文化接地气,同步城镇化
近日,家住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管委会的杨小惠天天一大早就搭乘4路公交和同伴们一路奔向市文化馆。
原来,新郑市的剪纸专家赵霞正在这里对全市的30多名剪纸爱好者统一进行培训。与此同时,该市新村镇前洼王村最近也不断传出雄壮的军鼓声, 25名队员敲的是热火朝天,如雷贯耳。队长张淑霞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培训老师都是从开封、原阳请来的。培训归来就带着村里的这帮姐们开始排练军鼓,我一定要把学会的“武艺”都教给大家。你别说,自从有了群众文化活动,人都变高雅了,鸡毛蒜皮的事儿能少一半。既锻炼身体了,邻里关系也更亲密了!”
往常,不逢集、不逢节,有个民俗表演在农村是个稀罕事,但眼下在新郑却是平常事,这得益于该市推出的“百支队伍、千名骨干、万家欢乐”的文化惠民工程。即建百支社区(村)文艺队伍,培养千名基层文艺骨干,包括为每个乡镇办培养15至20名文艺骨干,为每个社区(村)培养5至10名文艺骨干,通过这些本土文艺骨干的作用,以身边人和事为蓝本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曲目,帮助和扶持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带动动态(广场舞、盘鼓队)与静态(刺绣、剪纸、书法)相结合的常态化的群众文化活动,真正实现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全覆盖,实现全民参与、万家欢乐。
“‘百千万’ 文化惠民工程把以往‘送文化下乡’ 转变为‘种文化在乡’,真正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新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付桂荣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了解,近年来新郑市积极对接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上连连突破,连获“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等多项荣誉,相比之下,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有些不同步。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组织研讨“新郑市县域城镇化”模式,专家们专题探讨了文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因此,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让新型社区群众通过文化活动加速增进融合、提高和展示自我,已成为新郑市当前的重要任务。而“百千万” 文化惠民工程正是契合了这一初衷,实现了“文化接地气、同步城镇化”之目的。
据新郑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3月份至今,已培训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2000余人,下沉到基层后带动全市10万余人逐级接受各类培训。目前,16个乡镇办已组建文艺队伍600余支。特别是在近日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展演活动中,受到了郑州市观摩团的一致好评,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董建山说,“新郑大力实施‘百千万’ 文化惠民工程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如今,“百千万” 文化惠民工程不仅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浓厚的氛围,还在该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性发展 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
新郑市和谐之光分外温馨,而“光源”就是新郑新的发展理念:群众的幸福指数离不开丰富的文化活动,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该市文化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仅2011-2013年间,新郑市文化事业费累计投入1.3亿元,呈逐年增加态势。年文化事业费增幅与市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特别是2013年,人均文化事业费达80.1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社会融资”的发展机制。据统计,目前该市共有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及文化大院、文化站等公益性群众文艺活动场所287个,从事文化产业的歌舞娱乐、出版印刷、文艺演出、游戏游艺等经营性文化场所280多家,固定资产投入近3亿元。已初步构建了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如今,市区东部的万人体育场,一流的塑胶跑道迎着晨曦,送走晚霞,每天锻炼者不断,黄帝故里景区姓氏广场也是徜徉者川流不息。与炎黄广场相呼应,三点连线,这三个“城市文化客厅”成为新郑人传承历史文明,弘扬现代文化的绝佳载体,“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正扮靓百姓幸福新生活。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