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新规进口乳粉不减反增:假洋乳粉进入

17.05.2014  15:15

月初,被称为“史上最严”进口乳粉新规开始执行,未按规定注册的品牌将不能进入中国市场;而月底,国产乳粉企业也将完成新版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工作,未取得新证的企业将不能再生产和销售乳粉产品。

内外兼“收”的密集规范可谓史无前例,但是,随着新规的接连落地,行业从业人士及研究人员发现,新规定并未像起初宣扬的那样“铁腕”,而是尚有漏洞。同时,对“洋乳粉”的规范准入不仅没有厘清“真假”,反而适得其反,大量的贴牌或者国外代工的“假洋乳粉”或可借助政策东风“升级”为原装进口品牌,这也将对国产品牌形成新一轮的冲击。

洗牌空间有限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公布婴幼儿乳粉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进度,截至5月5日晚,已发放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45家,未通过审核的企业有5家,已经申请延期和未提出申请的企业为28家。

2013年12月,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5月31日之前完成对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并同时对外公布通过审查换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录。2014年4月20日,食药监总局又下发通知,明确换证要求,提出在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现场审查时,应当按照相关要求,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附件6《对设立食品生产企业的申请人规定条件审查记录表》中的37个审查项目逐项作出审查结论,给出“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的结论。并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中第4.9条规定的判定原则,形成综合评价结论和审查报告,对企业作出准予或者不予食品生产许可的决定。

而换证细则从干湿复合工艺审查、产品配方和标签管理、发证检验等六大方面,对婴儿乳粉的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做出严格规定。也对乳粉企业专属牧场及奶源有了严格限定,要求企业建设全产业链。

随后,换证审查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个企业取得新版生产许可证的消息也陆续传出。据了解,蒙牛、伊利、贝因美、飞鹤、圣元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旗下工厂均已拿到生产许可证。

尽管历时较长,规定频出,但业内人士却估计此轮调整筛除的企业数量有限。“有一定知名度和规模的企业基本上都能通过审核拿到新的生产许可证。未通过的5家应该是非常小的企业,主要是硬件设施达不到标准。”一位国产乳粉企业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

“这应该是第一批通过的名单,到5月31日前可能还会有新的名单出来。因为每个品牌、每家工厂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办法通过统一的标准来实现批量的审核,需要审核专家团队到每一个工厂进行实地审核,来认定是否能够换取新证。”该人士表示。

据了解,新细则主要包括参照药品管理办法;明确产品分段生产工艺要求;增加原辅料采购要求;明确生产过程管理要求;提高部分生产条件要求;严格人员管理要求;增加产品配方管理要求;强调研发和检测能力要求;实现质量安全追溯,建立消费者投诉机制9个方面的内容。

对此,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从换证情况来看,120多家企业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通过审核或是申请延期,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可能,这将极大地提高行业集中度。一些规模不大,达不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要求的企业将退出市场,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乳粉的生产技术环境和水平,同时净化了整个乳业市场的氛围,为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提供了基础。

与此同时,尚未通过的企业也仍有“生还”空间,因为“申请延期的企业还有两年的机会通过整改,再次获得发证机会”。不过上述内部人士同时表示,但是这两年的时间里必须退出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乳粉行业,退出市场后再想重新收复失地将是十分艰难的事情。“这对于取得新证的企业和品牌来讲是一个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只不过空间有限。”

假“洋乳粉”登堂入室?

在整顿国产乳粉厂商的同时,对进口乳粉市场的整肃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5月1日起,洋乳粉新规正式实施,对华出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境外生产企业,如未按照《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办理注册,其婴幼儿配方乳粉将不被允许进口中国。

国家认监委(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4月30日公布了首批进口乳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名单,其中婴幼儿配方乳品生产企业为41家,5月6日,该名单增加至49家,包括来自爱尔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16个国家的品牌。而注册审核工作仍在进行,符合注册要求的企业将陆续增补进入名单。

据通过认证的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认证企业都是认监委到现场进行审核,从工厂的奶源、卫生条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估,基本内容与国内企业的换证审查差不多。同时还需要企业提交一系列审核资料文件,资料审核和实地考察均通过,方可获准进口。

记者翻阅名单看到,雀巢、雅培、美素佳儿、美赞臣等中国消费者所熟知的品牌均通过认证,且品牌、生产商的注册编号、注册地址、注册类型等信息也在名单中详细列出。

宋亮指出,国家此番规定,目的是要过滤掉“假洋鬼子”,而且此举或许会将一半代加工品牌拦在国门之外。

不过这样的政策初衷似乎并没有实现,上述认证结果也遭遇了业内人士的质疑,原因在于新西兰的洋乳粉代工厂善腾集团也通过了进口认证。资料显示,新西兰善腾集团、瑞士赫尔达夫和澳大利亚塔图拉是洋乳粉的三大代工厂,仅可查的就有四五十家国内洋乳粉品牌在此生产。

有乳粉行业从业人士就此提出,这个认证不仅没有提升进口乳粉的门槛,某种程度来讲还降低了门槛:新规实施后,限制了企业却未限制品牌,贴牌摇身一变成为原装进口,过去的假“洋乳粉”名正言顺地变成真“洋乳粉”。

认监委回应,他们需要品牌商和制造商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品牌商要对生产过程及产品配方有清楚的控制和管理。

但上述行业人士却认为如果赫尔达夫和塔图拉也通过认证,那么这个政策就相当于形同虚设,也就意味着以后无数的品牌只要通过他们代工就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了,而且是以外资品牌原装进口的形式进入中国。

宋亮也指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进口品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多,并且会全面冲击国产乳粉的市场地位,“进口乳粉将向三四线及以下地区蔓延,原本国产乳粉的优势地域也将遭受挑战。”而乳粉行业的价格战会持续,“企业之间促销买赠、变相降价等行为会愈演愈烈。”

而在这种形势下,国产乳粉的日子将更加难过,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董事长雷永军认为,2013年全年的主题是兼并重组、医务渠道、反垄断,这三大举措被视为规范市场的利器,可惜一年过去了,中国婴幼儿乳粉整顿的核心却只剩下一轮审批。如果未来两年,中国婴幼儿乳粉市场再没有核心政策出台,那么中国国产乳粉在外资品牌的冲击下,日子会更加难熬。

有行业内人士直言,从国家提出整顿国内乳粉市场开始,扶持国产品牌、清肃进口品牌的意图就十分明确,可是到最后,政策落到实处却没有利好国产乳粉的苗头。“国产品牌还是需要自身努力,靠政策扶持已不现实。”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