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 河南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11.02.2018  19:13



高质量发展,从民生视角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就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多项民生领域重点任务,比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健康中原建设、推进文化高地建设等,这也是“三个同步”之一——“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具体部署。

同步提高”,显示了党和政府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心,通过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现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以高质量发展保障高质量民生供给

去年12月,位于郑州贾鲁河畔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正式挂牌开诊。这一历时5年、总投资32亿元的重大民生工程的落地,对提升我省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河南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突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同步提高’,就是把社会事业进步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说,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办好群众急需、普遍关注、大众受惠的好事、实事,让老百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个体获得的“小幸福”,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具体到民生领域,就是以高质量发展保障高质量民生供给。

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保证民生改善进度,经济发展质量决定民生建设含金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牛苏林说,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民的福祉,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偏离了这个目标,我们的发展就没有方向,就缺少根基,也就没有可持续性,最终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

以提升获得感激发经济增长原动力

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民生获得感的增强反过来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大动力。

耿明斋认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对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的贡献。

去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榜单;郑州市专门设立100亿元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优质高等教育机构。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民生的追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满足物质文化生活层面,而是更多强调质量追求。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讲到教育时特别提到,“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实际上是把教育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更高层次,不仅要满足基本教育需求问题,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的优质教育的追求。

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的新阶段,技术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源头则是教育。没有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掌握尖端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技术进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耿明斋说,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让人们拥有更多获得感,而且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更有活力。

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前不久,省政府就2017年我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通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覆盖860万名困难群众、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改善贫困地区7822所薄弱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每一件实事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省在经济发展可持续、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财力支持“民生实事”。五年来,全省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2.6万亿元,年均增长1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13年的72.6%提高到2017年的77.7%,事关民生的各项事业成绩显著,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同步提高’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致的,实际上这就给民生赋予了动态性、发展性。”牛苏林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更是你我身边能看得见的改变,报告安排的2018年工作举措很实,谋划了包括社会事业以及经济发展在内的十个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提出“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民生改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忘初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河南经济要行稳致远,需要聚合改善民生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