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港建设者的2014:新市民老高的舒心生活
住进航空港区锦绣枣园三期安置房的高丰岗老汉一家人其乐融融。(记者 史长来 摄)
“来来来,进来坐!吃颗喜糖,俺家今儿个‘燎锅底’咧!”2014年12月17日,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锦绣枣园三期安置小区,记者见到了58岁的高丰岗,他们一家人刚刚吃了顿丰盛的家宴,庆祝乔迁新居。
随着枣园三期31栋安置房交付使用,郑港办事处寺东高、胡岗、后宋等村庄4000多人喜迁新居。
走进老高家中,9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宽敞明亮,打过蜡的木地板能映出人影,客厅墙上悬挂着新买的大屏幕液晶电视,墙角立着新款圆柱形立式空调。“每平方米比市场价低了几千元,和原来的房子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老高乐呵呵地说。
此前,老高一家住在寺东高村的一个山坡上,9口人挤住在两间墙体开裂的瓦房中,出门都是土路,一遇雨天就发愁。
老高告诉记者,当天一大早,他和儿子一起把存放在地下室的镰刀、锄头、爬犁等农具收拾收拾,装了满满两大箱,抬到小区门口,当废品卖了。
“都是用了二三十年的好家伙什儿,一把锄头才卖了5块钱,有点可惜。”老高摇摇头,不过他很快又自我安慰道,“如今当了市民,这些农具是再也用不上了。”
老高曾是新郑市寺东高村村民,2011年,富士康布局新郑,村庄土地被征用。“穷家难舍呀,当时我是含着泪离开的。一大堆农具都带了过来,谁家的也都不舍得扔。”他回忆说。
在老高眼里,这几年航空港的变化实在太快。先是来了大批工人修了宽窄不一的道路;后来,许多工厂建成了、投产了;学校、医院、商场多起来了;一片片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人也越来越多,城市真正热闹起来了;小区对面,轻轨铁道的墩柱立了起来,横梁也架上了……老高觉得,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没有了土地,今后日子咋过?”听到记者的疑问,高丰岗笑出了声,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个账:“俺家分了8套房,留下两套90平方米的房子自住,其他6套小户型都租了出去。一套房一年的房租顶得上过去全家干一年的收入。”
除了租金收入,村里每人还有10平方米商铺,统一管理、经营、分红。儿子、女婿和村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都在港区的企业上班,家里还开了间门市。每天,老高穿起橘红色环卫服,在小区外的四港联动大道上打扫卫生,一个月1240元。
“现在孩子上学很近,我们看病也方便,社区里有诊所,小区外面就有公交车,坐三站就到大医院。我们现在跟城里人没啥区别。”种了半辈子地的高丰岗,彻底变成了市民。
老高领着记者在小区里转,“这是服务中心,那边有小花园,正在装修的是步行街……”看到乱停的汽车,老高禁不住抱怨,规划的车位太少,家里买的两辆轿车,经常找不到车位。平时和老伴儿到小区游园、河边锻炼身体,晚上到文化广场跳舞、扭秧歌。老高还学会了用电脑,没事喜欢上上网,了解了解国家政策、看看新闻啥的。
更让高丰岗舒心的是港区环境越来越好。不忙的时候,老高会骑车去不远处的兰河公园,在恩平湖边坐一坐,喂喂鸟儿。郑港街道办副书记马爱民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干渠及片区内六条水系两侧绿化带景观贯穿城区,营造出一个绿色宜居都市。港区还建有第二污水处理厂,利用中水形成兰河水系,和附近的树林一起搭配出一个生态花园城。
▶▶热词点击
“三大片区”
规划建设中的北部科技研发产业区先导区面积2.2平方公里,东部会展城片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南部园博会片区先导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四纵四横”及鹤首环路等9条城市主干道已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
2014年完成投资约42亿元,建成35个道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46公里。建成第一水厂改扩建工程、第二污水厂一期,铺设燃气门站配套燃气管道91公里,铺设热源厂配套供热管网20公里、热力管道4公里。新增绿化总面积约41.5万平方米,新建游园2个,已完成兰河生态水系改造。
保障安置
保障房建设有序推进。已基本建成公租房15732套;2014年开工建设的216套公租房主体已封顶;交付床位约25.3万张。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进行,新开工改造项目43个,安置住房38238套(户)。
▶▶记者手记
搬离旧宅,住进新楼,身份从村民变为市民,高丰岗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生活、生产方式的大转变。记者在锦绣枣园社区采访,感受最深的是,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了航空港区“大都市”战略带来的福利。
纵横交错的路网体系,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的文化医疗配套……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交通日益便捷,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在加快构建大都市过程中,实验区正向着“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现代、宜居的大都市体系已渐露雏形;一个辐射力和集聚力不断增强、奋力攀向中原经济区区域中心制高点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其绘就的美丽新画卷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记者 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