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民歌飞出大山将唱响首都人民大会堂
6月7日,2016年第四届新县民歌汇演在新县落下帷幕,原本普通的汇演这次却意义非凡:不仅邀请到了著名音乐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邬大为,著名音乐家、《好大一棵树》作曲伍嘉冀担任评委,而且《美丽新西河》、《山野菜》两首民歌已初步确定参加9月8日—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美丽乡村好声音”明星演唱会。
新县是丰富的民歌宝库,有着众多优秀的民歌传承人。在新县“村村会唱民歌,人人爱听民歌”,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中做饭,村民都会哼唱几句。全县30多万人口,约10万人会唱民歌。近年来,新县高调推进民歌事业的传承和发扬,自2010年起,每两年一届,已连续四届举办全县民歌汇演,具有豫风楚韵风格的民歌不仅在大别山区一代代传承,而且飞出了大山,唱响了全国。
经过预选、初赛,共有50多个节目100余人进入复赛,经筛选后有27个节目进入决赛。6月7日的决赛上,《田铺人家》摘得此次比赛的桂冠,《山野菜》获得本次比赛的特殊奖项“优秀传承奖”。在本届汇演中,一批原生态老歌手尽情地陶醉于古朴的民歌情趣里,一批年幼的孩子更把带有原生态风味的地方民歌唱得有模有样。这次的民歌汇演也得到了央视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委托河南电视台在新县挑选优秀民歌节目,推荐参加今年秋季举办的全国民歌大会,《美丽新西河》、《山野菜》两首作品已初步确定参加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美丽乡村好声音”明星演唱会。
邬大为和伍嘉冀对新县民歌水平之高、传承之好感到由衷高兴,他们在致辞时表示,新县是个可以让民歌经典之梦想腾飞的地方,民歌汇演活动将会把新县民间文艺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从此形成热烈持久的群众性文化工作热潮,助力生态经济发展和老区脱贫致富。
【更多阅读】
大别山民歌飞扬 江淮源经典传唱
6月7日,由新县县委宣传部主办、新县文广新局承办的“2016第四届新县民歌汇演”在新县宾彬影剧院激情上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新县高度重视新县民歌传承发展,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新县民歌的繁荣发展,为新县民歌插上了翅膀。
豫风楚韵,新县民歌唱出百姓情怀
童声小合唱《山野菜》拉开了汇演序幕,《千斤故事》、《江淮源》、《黄毛尖茶歌》、《香山放歌》等一批原创民歌,展现了新县风光,诉说了新县情怀;《美丽新西河》再现了新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唱出了百姓的幸福新生活;《八仙歌》、《长工歌》等一首首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小调再现了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一曲优美动听的《田铺人家》,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将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
新县民歌汇演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本届汇演吸引了全县200余位歌手,50多个节目参赛,27个节目进入决赛,演出规模历史最大,节目来源层次丰富,质量水平普遍较好,风格面貌别具风采。整个活动有背景重量、有素材体量、有内涵质量、有价值份量。在演出现场,我们看到原生态老歌手尽情陶醉在古朴的民歌情趣里,年轻的歌手让新县民歌焕发出新的生机,孩子们把充满风土味儿的小调唱的有模有样。
俗话俚语,非物质物文化遗产遍地开花
汇演序幕曲,郭家河乡选送的童声小合唱《山野菜》,稚嫩的乡音,悠扬的旋律,唱出了每一个新县民歌手内心的澎湃,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在这群孩子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新县民歌的传承,见到了新县民歌无穷的力量。
邬大为老师在新县民歌调研和采风期间,看到郭家河乡的美景,听到郭家河乡优美的民歌,有感而发即兴作诗一首:大别山下启红歌,歌声嘹亮动心窝,革命红歌谁传承,郭家河!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就自然聚集到附近小广场,唱起民歌小调,用的是俗话俚语,讲的是生活故事。逢年过节,“地灯戏”、“花鼓戏”、“划旱船”行走在街头巷尾,唱出了年味节气,增添了节日气氛。
地灯戏、花鼓戏、划旱船,这些都是新县地地道道的特色文化,烙印在每一个大别山人的“家乡记忆”。为留存好这些珍贵的新县文化,2007年,新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办公室设立在新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成立以来,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系统整理,并建立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目前已收集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方面的文字材料300余万字、录制音像资料50余小时,普查统计戏班16支,地灯班12支,民间歌手1000余人,并整理公布新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个,并在全县公示。
为提高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平,新县文广新局还精挑细选,推送一批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地灯戏”入选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壁吹打乐”、“新县皮影戏”、“柴山堡大鼓”入选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陈卉、吴成珍、宋世亮等一批民间艺人,成为新县民歌省、市级传承人。
多措并举,帮助新县民歌插上翅膀
千斤乡,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每到晚饭过后,千斤乡文化广场都是人头攒动,广场大屏幕上的精彩节目吸引了七里八乡的百姓,杨摆柳艺术团唱一首小曲儿,老百姓跳一段广场舞……千斤乡夜晚甚是热闹!
千斤乡的文化日常只是新县县城乃至15个乡镇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新县县委、县政府出谋划策致力于文化阵地建设,在县城区建设新县广场、首府旧址古戏台、博物馆广场、爱心公园等近二十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在各乡镇区设立乡镇文化站,建设乡镇文化广场、乡村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全年免费开放;免费为全县业余文艺团队添置锣鼓、音响、服装等文艺活动器具,群众活动有地儿开展,文艺热情日益增长!
硬件设施跟上了,软件装备也不落后。“红歌广场大家唱”、“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等活动常态化进行,把艺术送到百姓身边,把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免费开办民歌大讲堂、老年艺术培训班、青少年培训班,做好群众文艺辅导,提高群众文艺素养;持续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统筹抓好基层文化专干、民间文艺人才、文化志愿者等业务培训,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定期举办“新县民歌汇演”、“新县社区民间文艺汇演”,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民歌传承,挖掘民间人才,发展民间团体。
创新发扬,助力新县民歌展翅翱翔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这首由新县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来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曾伴随红军足迹,传唱大江南北,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民歌的经典之作,也让新县民歌在中国民歌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八月桂花遍地开》唱出革命光辉史,《打儿窝,一首幸福歌》奏响时代幸福曲。新时期,新县民歌繁荣发展,文艺精品好作不断,《豫南情调》、《正月里来》、《我想说》、《美丽新西河》、《田铺人家》、《梦里老家丁李湾》、《田铺人家》、《香山放歌》、《我爱莲花堰 我爱大别山》、《打儿窝,一首幸福的歌》等一大批以新县地方文化生活为题材,赞颂新县美丽风光,讲述新县发展变化,歌唱今日新县幸福生活的民歌佳作陆续唱响。《我想说》获得中国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全国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三等奖,《豫南情调》获河南省“群星奖"二等奖,《田铺人家》《梦里老家丁李湾》获得全国第七届村歌大赛“全国十大村歌”、“中国村歌十佳好声音"等九大奖项,《打儿窝,一首幸福歌》获得2016全国村晚最高奖项“最美乡音奖”。
新县民歌先后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江西卫视、湖南卫视,代表河南参加“中国·呼和浩特第二届民歌合唱汇演”,应邀参加2015年和2016年全国乡村春晚,飞出了大别山,唱响了全中国,成为一张闪闪发光的对外名片!
邬大为和伍嘉冀表示,新县是个可以让民歌经典之梦想腾飞的地方,民歌汇演活动将会把新县民间文艺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从此形成热烈持久的群众性文化工作热潮,助力生态经济发展和老区脱贫致富。
民歌汇演的余热还未散去,新县人民“七·一” 庆祝建党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红歌大家唱活动已经启动,新县人民希望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歌唱祖国,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