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不需要那样的“作品”

16.01.2015  12:48

文艺最能折射一个时代的现实风貌,冷静审视和反思一个时期以来的创作态势,我们必须剖析根源,厘清问题,纠正偏差,把为人民创作当做自觉的文化追求。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语境中,文化多元、主题多元现象刺激了文艺创作发展活力,渲染了繁荣景象,满足了部分人群的心理需求。同时,“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市场的威力太大了,一些文艺工作者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使文艺与市场的因果关系颠倒了;经济效益至上,社会效益淡化,不少文艺作品消极地顺应了低级趣味,放弃了引导教育民众的神圣使命:那些唐突的年代穿越,杂乱的史实戏说,帅哥美女们的嬉戏与搞笑,已经脱离了现实境况,让观众不知所云,不知从何而来、所往何处。

文艺作品必然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者的喜怒哀乐、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以及风格个性,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露出来。对于创作而言,我们提倡主题多元,更要强调文艺必须反映人民意愿;必须夯实现实基础,传承历史渊源;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提振民众精气神,必须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文艺之功能在于“化人”而不是“化钱”,在于“养心”而不是“养眼”,任意恶搞的恶习必须坚决抵制。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需要强化,“养心”的作品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要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要靠文艺把人的境界“养高”。

我们文艺工作者需清醒地意识到: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取向。作品的传播过程是作者和受众一同体验艺术审美、情感抒发、思想启迪、道德升华的过程,它会经历认识、理解和消化的周期。那些“题材类型化、剧情虚空化、人物脸谱化、叙事僵硬化、品位低俗化”的作品,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爆冷搞怪、无病呻吟、任意恶搞,早已成为人们诟病的焦点;那些千篇一律的作品,因仓促拼凑、粗制滥造而失去了艺术竞争力。踩着别人的脚印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

文艺工作者要真正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的梦想和期望、理想与现实,以燃烧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去发现、去创作,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智慧的甘泉,获得精神生活的愉悦。多彩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得以弘扬和传承,才能为中华民族克难攻坚、生生不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