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学习贯彻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之二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和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向和灵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连续八届每个门类都有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连续五届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连续八年有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这源于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扎根中原沃土,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文艺发展中,仍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三俗”的问题,向钱看的问题,缺少“双效益”作品的问题……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存在,抹杀现实关怀、消解思想内涵、趋附庸俗趣味、追逐商业利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艺市场的冷落。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艺如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就没有了生命力。文艺工作者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今天,文艺工作者有必要重温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在“让中原更出彩”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所展现的时代精神熠熠闪光。文艺工作者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讴歌人民群众勇敢担当、拼搏奋进、克难攻坚的意志品质,弘扬人民群众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唱响河南好声音,展示河南好形象,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信心百倍地迈向未来。(河南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