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河南“猴乡”艺人的困境与守望
农历正月十五一过,新野县于湾村的耍猴艺人便忙碌了起来,各自操持着外出演出的事宜。
猴戏俗称“耍猴儿”,是古老的汉族表演艺术之一。位于河南西南部的新野是中国“猴艺之乡”,这里的耍猴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当地出土的汉画砖上,就有牵狗玩猴的画面。
相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形象的灵感就源自新野。据《新野县志》记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于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任新野知县。后人研究发现,吴所著《西游记》文中还大量运用了新野方言。
2016年是中国农历丙申年,亦是十二生肖纪年中的猴年,新野猴戏的现状也由此引起了外界关注并在商业演出中受宠。中新社记者探访了新野多位猴艺人,探究他们的传承困境与新年守望。
于湾村是目前新野耍猴艺人最为集中的村落之一。新野县猴艺协会会长张俊然告诉记者:“与于湾村紧邻的鲍湾村,也是耍猴人集聚的主要地方,在‘江湖’上见到的耍猴人,大多来自这两个村。”
张俊然从16岁就开始跟着叔叔学习耍猴,对耍猴艺人的“江湖”生涯感触颇深。他感慨,“耍猴人走南闯北经常受欺负,没有地位。现在,年轻人更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了。”
鲍湾村的乔梅停出道也很早。他对记者说:“那时我才20多岁,父亲去世早,家庭条件差,兄弟姊妹多。我是老大,只能出去耍猴卖艺,养家糊口。”
如今已年过花甲的乔梅停仍是孤身一人。他自我调侃称,“我还年轻,没有结婚。”引得在场的村民、同行一阵欢笑。他一边向记者回忆着跌宕的猴戏人生,一边指挥着猴子表演。“站起来,立正、稍息……”
不用舞台,不要镁光灯,只需一块空地,敲一敲锣,挥一挥鞭子,吆喝一声便是一台逗人的好戏。这也是猴戏独有的表演方式,猴子聪明灵巧的演技令看客发笑不已。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动物保护日益重视。“耍猴”这门古老的技艺渐被冷落。2014年7月,新野4名耍猴艺人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街头进行猴戏表演时,被森林警方以没有“野生动物运输证”为由拘留。虽然4人最终免于刑罚,但也引发舆论争议:是千年陋习还是文化遗产?
人们多质疑耍猴人对猴子强迫性训练,野蛮残酷。但,乔梅停认为“那都是真戏假做,谁会忍心打自己的猴宝宝呢!”
新野猴戏作为传承千年的民间表演艺术,2009年已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也难以改变猴戏传承发展的困境。新野县猴艺协会统计,近年来,新野猴戏艺人已从20世纪下半叶的上万人,减少到目前的五六百人,且多以老人为主。
不过,随着猴年的来临,新野猴戏也迎来了春天。
鲍风山是当年在牡丹江被抓的四名当事人之一,“经历了那次事后曾一度对猴戏心灰意冷,打算放弃猴戏,无罪获释后才重拾信心。”猴年春节期间,他与同行一起来到郑州进行表演,七天时间共获得了数千元的酬劳。
春节后的豫南大地气温逐日回升,拜谒猴王庙的耍猴艺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祈望猴年在外的演出大吉大利,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