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熏陶从娃娃开始——德国儿童文化生活色彩斑斓
柏林中心区音乐学校是一所校外少年儿童音乐教育机构。上小学三年级的卡佳是这个学校的优秀生,每天放学后她都来这里学拉小提琴。经过两年的训练,卡佳已经能够熟练地拉出多首古典乐曲,这更激发了她的学习兴趣。她并不是因为家庭条件优越或拥有特殊才能才去音乐学校学习,她只不过是众多自愿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文化生活的普通小学生中的一员。在柏林上学的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大都不着急回家,而是去参加校外活动。他们有的学唱歌,有的学芭蕾舞,有去画画的,也有排练戏剧的。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接受文化艺术教育并不是为了成为专业人才,而是兴趣使然。在德国有很多校外文化机构,丰富着儿童的课余生活,为少年儿童在课堂之外开辟了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给他们带来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记者认识的一位叫苯苯的小朋友,他现在只有6岁,妈妈给他在附近的音乐学校报了一个乐器班,学期一年。在实际授课的8个月里,他每个月接触一种乐器,一年内学习8种乐器。这种学习不是取代学校正常的音乐教育,而是作为一种补充,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感觉音乐的节奏,学习乐谱,初步接触各种乐器,逐步发现自己对某一种乐器的特殊感情。对柏林中小学生的一次调查也表明,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在认知、行为和创造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上均有良好的表现。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音乐在德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人听音乐的兴趣始终胜于看电视。在德国,音乐素质的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儿童从小就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音乐熏陶。在柏林每到周末许多剧场轮番上演儿童版的莫扎特歌剧《魔笛》以及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的音乐剧《豌豆公主》等等。索菲今年4岁,上周末妈妈带她看了一场名为“皇帝的新衣”的儿童歌剧,看完戏后孩子们还允许到后台参观,与崇拜的小演员互动,亲手触摸道具。这让孩子们对去剧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多的儿童观众使德国儿童剧目灸手可热,儿童剧院的票要提前很长时间预订。德国政府对文化团体的资助力度很大,德国艺术团体可获国家大量补贴,有的甚至占到一个剧院全部支出的80%。因此德国儿童看文化演出的票价很便宜,最贵只需要8欧元一张。政府的意图就是要让孩子尽量不受其家境的影响,使所有儿童有平等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
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读书的习惯大多是从孩提时代就培养起来的。走进德国人的家庭,通常可以看到满架的图书。记者认识的一些德国朋友,不仅在书房,而且在客厅、厨房、卧室甚至洗手间,都有摆放图书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小学,都非常关注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德国婴幼儿的玩具很多是用布、塑料或木头做成的书,让孩子跟书玩,让孩子揉搓着柔软的布料,可以翻看图画。这并不是要让孩子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书的存在。德国许多图书馆针对零岁至3岁、4岁至6岁以及7岁以上各个年龄段儿童的不同身心特点,开展各种富有创意的阅读活动。记者一个朋友家附近的图书馆,每个月给4岁以上孩子放一次图书电影,就是把图书做成无字的幻灯片,由一名图书管理员来解说,并且给孩子提问题,调动孩子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积极性。社区中不少退休人员很愿意作为志愿者到图书馆给孩子读书,讲故事,每次阅读活动教室都被孩子们挤得满满的。
陪孩子阅读也是德国家庭很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年轻的父母大多不会为忙工作忙挣钱而放弃陪孩子阅读。从幼儿时期开始,日常及睡前给孩子读故事是德国父母必做的事。再大点的孩子,则由父母陪着一起阅读,父母还会提问题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据德国读书基金会公布的调查数据,德国有81%的家长每天陪孩子阅读。德国小学只上半天课,且作业很少很简单,因此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图书馆宽敞的儿童阅览区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度过课余时间的场所。丰富的图书和画册,童话般的阅读环境,吸引着小学生课后或结伴或由家长陪着来到这里看书,画画,做手工。据德国一家民调机构调查显示,去年圣诞节礼物销售排名榜上,赠送图书位于第一位。
德国的电视卡通片娱乐性较强,轻松、幽默、灵活、好看,很少有说教的痕迹。每到周末,一般的德国家长都会答应孩子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卡通片或去电影院观看。到了周一孩子们在学校都会讨论他们所看卡通片中的故事情节和崇拜的人物。部分德国家长担心,一些少年儿童对卡通片痴迷,商业化的卡通片势必带给儿童不可避免的消极效应。但更多的德国家长却认为,卡通文化既然能够受到少年儿童喜爱,就一定包含着主流文化所不能弥补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少年儿童的校外文化生活,同时在追求卡通偶像的过程中,也使儿童学会一些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