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观众的笑声和掌声让我得劲”

20.06.2014  10:29

6月18日,采访刚从乡里巡演回来的西峡县艺术团团长刘明时,记者说:“听说你是个‘多能团长’,能不能露两手给我们看看?

哈哈!啥多能,就是演出时没人了就顶上去,再就是听见奏乐就手痒痒。”话音没落,刘明便拿出快板,两眼一亮,挺胸跨步,朗声说起:“夸一夸,南阳西、秦岭东,有一颗明珠耀双目,那就是俺的家乡西峡城……

按照刘明的说法,艺术没啥神秘,只要你“想学”、“敢学”,都能学会。“14岁上初中那年,我拜一位驻军的演员学快板书,不想一学就会,成为学校宣传队的骨干。高中毕业后进入县说唱团工作,团里老艺人多,我是见啥学啥,陆续掌握了大调书、三弦书、鼓儿词等当地流行曲艺的演唱技巧。有时团里人不凑手,我连乐队演奏、曲艺编导都做。

刘明的“多能”还真得到了印证。在他的办公室内,我们看到了他这些年来的一摞获奖证书,其中有2012年获省第九届相声、小品电视大赛三等奖的小品《我是哑巴》,刘明获编剧、导演、表演三项奖;他参演的广播剧《喜丧》2000年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他的曲艺节目获得了全国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最高奖“群星奖”……

谈起以往,刘明对一段经历印象深刻:1995年至2002年,当时团里发不下工资,面对嗷嗷待哺的3岁儿子,他搭了个石棉瓦小棚炸了7年油条。过年时,他贴了一副对联:说相声演小品出名真难,炸油条卖扯面弄俩活钱。不过,他也“硬气”过:“我们团承办了多年的县春节晚会,也曾经为大型企事业单位做过专场演出,下乡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但直到现在,没有接过婚丧嫁娶的单子,要演就演拿得上台面的。

在文艺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艺术团的颠簸、个人的苦乐,使身为团长的刘明感受格外真切。直到今天,他仍然把90%的精力用在学艺、演艺上。谈起个中缘由,他说:“你不知道,当你登上舞台,看到观众们渴望的眼神,感到你的节目给他们带来了会心的微笑,或者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最后赢得了他们由衷的笑声和掌声,你说,人生中还有比这更得劲、更幸福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