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煌煌文化事 铿锵竞风流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建设系列决策部署的出台,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生动繁荣的景象。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后,众多作家、艺术家静下心来搞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创作风气大大改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今年9月3日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文艺晚会,极具艺术震撼力和冲击力,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针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文艺界评奖过多过滥的问题,文化部大力改革文艺评奖制度。自去年以来,文化部系统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了一批、精简压缩了一批,总体减少了60%以上。同时,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严肃评奖纪律,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文艺评论的风气得到了扭转,文艺评论界对各种不良艺术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让人民满意”正在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
公共文化方面,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市场机制被引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来,激发了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变政府“独唱”为政府与社会“合唱”。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个网络体系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群众走进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等,保证群众的读书权、鉴赏权等基本权益;一类是群众坐在家里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让农村群众在家里免费听广播、看电视;一类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各级的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十二五”期间,文化系统开展了理清文化遗产家底的工作: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76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0多处;可移动文物4000多万件,其中国家评定的珍贵文物有417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56万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0多项。同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中央财政每年投入80多亿元对国保级文物进行保护。
文化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处在快速增长期。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3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万亿元、占GDP的2.75%,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2.39万亿元。4年时间即翻一番,而且电影、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许多文化行业是以30%以上速度增长的,可见文化产业发展之强劲。现在,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3.76%。7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占到GDP的5%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对外文化工作影响已覆盖全球。目前,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等各种文化品牌活动遍及全球,成为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到“十二五”期末有望增加到25个。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对外广播和电视在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节目和频道在境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