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伏的民间习俗

21.07.2014  14:48

  “伏”,是指“藏伏”,也就是“避暑”之意。三伏不是大节气,属杂节,但我国老百姓极为重视这个不是大节气的节气,民间流传“三伏进补”“冬病夏治”“夏练三伏”等谚语和风俗。入伏第一天起,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人们常说“热在三伏”。有专家介绍说,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

  在河南漯河,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赋予了每个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内涵。伏天有人称之为叫“疰夏”。就是说,夏季炎热潮湿,人体不能适应高温的调节,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等方面出现问题,出现头晕脑胀、心烦口干、胸闷心悸、自感发热等现象。那么,“疰夏”时节,我们该如何调节身体、增强体质呢?夏季养生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食补”。因此,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之说。

  头伏吃饺子是“元宝藏福”

  汉代东方朔在给《郊祀记》注释时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开,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也就是说,过了夏至,天气一天比一天短,阴气放射,因为太阳余威还没有过去,压制着阴气,所以天气还很炎热。“夏日三庚数头伏”。庚属金,庚日避伏,饺子形似元宝,元宝属金,金宝长伏,“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的谐意就是“元宝藏福”,民间也说是吃“福疙瘩”。“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美食,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春节中的代表美食也是饺子。为什么要在初伏吃饺子呢?在过去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入伏的时候,刚过完麦收,家家有粮,正好在这时享口福。饺子是平时难见的食物,当然是首选。天热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好东西。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二伏吃面“辟恶”

  伏天吃面,这一习俗至少自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六月沾着恶月的边儿,所以也要“辟”。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饺子状似元宝,所以吃水饺,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天儿热除了食欲不好,迷信讲法还易中邪,民俗称五月是恶月,为了避邪就吃面,而且要吃热汤面,大热天一碗热汤面下去,肯定是大汗淋漓。中医认为,夏天出汗可以驱除体内的阴邪。饺子和面条水煮后,其中的可溶性养分,如维生素B1、B2、叶酸、尼克酸、钾、一部分镁等会溶到面汤当中。所以,老人们常说,吃饺子时要把饺子汤喝掉,最好是“原汤化原食”,这样营养素都被吸收进肚子里了。

  烙饼摊鸡蛋欢送伏天

  难熬的伏天总算进入尾声了,末伏的第一天,最好的美味是“烙饼摊鸡蛋”。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节再大汗淋漓地吃“热汤面”就容易着凉了,而此时那些“歇伏”的母鸡们“休整”了二三十天也开始“工作”了,正好为人们补秋膘提供了硬货。因此,对于过去的百姓来说,夏日里能吃到烙饼摊鸡蛋可谓美味享受,同时也带有欢送伏天离去的意思。

  过去生活贫苦,人们度过伏天的办法,无非是减少外出以避暑气,再应着时令为自己找点口福。虽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这些已不再是奢侈的美味了。不过,老习俗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数伏》和夏《九九歌

  《数伏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长短皆因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早或晚而定,又必须依据,末伏是设立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处暑前后结束。

  经推算总结,判别中伏的长短,还可以根据夏至日和立秋日的天干来直接确定,从夏至日到立秋日是三个节气应四十八天,每当夏至日是辛、壬、癸日的年份,立秋日必定是戊、己、庚日,则此年的中伏只有十天;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中伏,就一定是二十天了。

  夏《九九歌

  我国夏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

  还有一种说法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郾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