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头版头题报道我省融合教育发展经验

24.12.2020  10:30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今年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宣传周的主题,也是河南省对特殊需要儿童接受学前融合教育的庄严承诺。


  “最美的相遇”,这是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和普通幼儿家长发自肺腑的表达,也是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在全国各地努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时,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园却纷纷为特殊需要儿童预留学位,同时省级还给予生均经费保障;在不少省份及一线城市刚刚开始学前融合教育尝试之际,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园已遍布全省158个县(市、区)。


  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何以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探访。


   特教部到随班就读——学前融合教育在摸索中前行


  “如果说融合教育是鱼,那么鱼儿赖以生存的水就是好的普通教育。有了鱼儿,水也变得更有生趣。


  提到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不得不提到常说这句话的人——郑州市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创办人蔡蕾。


  1989年,18岁的蔡蕾还是一名幼师。那年7月,一个被幼儿园拒绝的特殊需要儿童在门口哭喊的声音,一下子撞疼了她的心。她那时便想:以后自己要办一所幼儿园,对所有特殊需要儿童说“来我们这儿上学吧”。


  1991年,郑州市民政局下属企业纸袋厂打算办一所福利幼儿园,蔡蕾被任命为园长。1996年,福利幼儿园办得已是风生水起。就在那一年,蔡蕾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对外招收8个特殊需要儿童,并改园名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


  当时,这个决定遭到了不少家长的反对,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跟着“学呆”“变傻”。短短半年时间,幼儿园的孩子由118个变成了31个。


  “当时没有接触过融合教育的理念,我们只是在幼儿园设立了特教部,让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在这里学习。”蔡蕾说。


  在家长们都认为孩子走进特教部就会一直待在那间教室里的时候,蔡蕾和她的团队在游戏活动中,却悄悄把这些孩子带到普通孩子中间,在家长来接孩子之前又悄悄带回特教部。


  送完孩子,蔡蕾和团队就凑在一起研究一天的观察记录,为这些孩子制订支持方案。那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支持方案叫“个别化教育计划”,也没意识到他们已经算得上是该领域的“先驱者”了。


  2009年,在国内外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奇色花福利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已经相对成熟,团队成员总结多年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经验,于2012年出版了《学前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和《学前儿童教育发展评量手册》两本专业书籍。2013年10月,中国融合教育良好实践研讨会在郑州召开,该园的做法得到了国内外融合教育专家的一致肯定。


  奇色花福利幼儿园融合教育专业水平提高以后,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家长也慕名而来,蔡蕾和她的团队知道,只有一所“奇色花”是不够的。


  2009年,该园内部组建了一支巡回辅导团队,对其他接收特殊需要儿童的幼儿园和机构进行实地辅导。从2009年到2015年,巡回辅导团成员的足迹遍布全国9省18市。


  初期的探索和尝试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最初样本。


   从1到182——学前融合教育所有县域全覆盖


  实践经验的推广,离不开前瞻性政策的支持。在奇色花福利幼儿园探索的同时,学前融合教育也已经引起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截至2017年12月,河南省0—6岁儿童的总数为989.9万,0—6岁残障儿童至少约18万,与此同时,自闭症儿童的比例也不断攀升。伴随着特殊需要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融合教育的需要日益凸显。


  2014年12月,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在全国率先将融合教育理念向前端延伸,前置到学前教育阶段。《计划》提出“启动实施融合教育发展支持项目”,依托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合各方资源,成立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2015年,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包括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在内的45所园成为首批试点园。张利英园长所带领的林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从2007年接收第一个特别的生命,林州二幼便已经开始了融合教育的初步探索。但在初期,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支持,老师们都是凭着爱心接纳这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试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让张利英对融合教育充满了信心。从那以后,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研修培训,张利英和她的团队期期不落。来自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团队入园实地指导,更是解开了老师们的很多困惑,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


  2016年28所,2017年19所,2018年34所……截至2019年年底,河南省共遴选出5批182所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园,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在全省每个县(市、区)都有1—2所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的目标。


  为确保试点项目顺利实施,河南省按照每所试点园10万元的标准拨付资源教室建设经费,并在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自2017年起,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学前教育按照生均1万元的标准执行(含民办园)。


  5年多来,河南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82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各试点园建设资源教室,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集中培训、巡回辅导和理论与实践研究,700余名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得到支持与服务。河南省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学前融合教育服务体系的省份。


   从城市到农村——力争实现特殊儿童入园“一个都不能少


  然而,在社会公众对河南省推进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的一片“点赞”声里,该省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多了一丝冷静的思考。


  5批182所试点园,其中农村园仅有20所,共接收特殊需要儿童40余名。根据河南省3—6岁特殊需要儿童占普通儿童的比例估算,农村地区至少还有700名特殊需要儿童“游离”于融合教育之外。


  于是,一个精准支持农村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想法由此萌芽。


  2018年,河南省争取到某基金会资助的“河南省农村地区学前融合教育试点项目”。项目从2018年开始实施,计划用3年时间,对河南省内8所接收特殊需要儿童的农村融合教育试点园进行精准扶贫,重点开展教师培训、个案支持、家长赋能、支持体系建立等系列活动。


  “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期待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入园‘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李松原表示,学前融合教育是新课题,接下来河南省将在专业研究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支持的力度。


  奇色花福利幼儿园普通幼儿家长李书娟,大宝二宝先后在该园就读,她说:“孩子在幼儿园不但收获了能力之树,也收获了人格之树。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那真的是人生中最美的相遇。


  “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前列。这种‘前’,不仅在于理念的超前,还在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及实质的资源和经费支持,更在于学前融合教育人的专业和用心,珍惜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早期干预部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苏雪云如是评价道。


  (中国教育报 记者 张利军 教育时报 记者 靳建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