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杭侃在郑解密《孝子图》中的玄机

02.12.2015  11:21
讲座现场 主讲嘉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 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主持讲座 杭侃为粉丝们签名

百善“”为先,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究竟该如何来解读孝道?中原地区的墓葬壁画中出土大量反映孝文化的《孝子图》,其中隐含怎样的秘密?

11月28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揭秘中国”系列讲座第34讲,特别邀请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以《孝子图》为核心,为中原人民解读《孝子图》中隐含的秘密。

孝道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从孔子大力提倡之后,几千年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讲座中,杭侃教授通过大量的考古图片,结合文献资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浅出的为听众解读了孝道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的流变过程。

孝子图多见于汉代墓葬的壁画和画像石上,铜镜中有极少涉及,郑州地区是行孝图的流行之地;东汉中后期的齐鲁之地的墓葬中行孝图较为集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孝子图已有较为固定的组合图式,人物主要有董永、王祥、丁兰、闵子骞、老莱子、伯榆等,孝子故事主要有王祥卧冰求鲤、老莱子娱亲、董永葬父、丁兰刻木事亲等题材。

关于董永、丁兰等人的孝行,汉画像中孝子图与后世所传刘向所谓《孝子图》明显有别;而在某些题材上,武梁祠孝子图与刘向《说苑》却如出一辙。原因何在?

中国的“”经历过不同的变化,“”在最早的时候解释的是“善事父母者”,孝是对父母孝。“”上面是“”字,底下是“”字,就是老和子的结合,这是孝的本义。孝其实起源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

与汉代孝子图流行的孝子题材像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等强调对在世父母的赡养、孝敬所不同,孝子图发展到北魏其侧重点发生了转变。北魏中晚期,后宫妃嫔纷纷利用“子贵母死”掌握储君来擅权。这一特殊政治背景,促使“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的”观念,北魏中后期的孝子图像多以表现大孝子和具有神秘色彩的孝感故事为主。

宋金元的时期,孝的观点又发生了变化。从《宋史》里会发现孝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有孝,它还有忠。孝本身不再像原始的意义,对上,更多强调的是忠——忠君爱国; 对下,则是移孝于下,变成了老百姓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孝子图》集中出现在汉代、北魏、宋金元三个时期。但是这三个时期的孝道图侧重点、表现内容、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它是思想史的范畴,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反映,孝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