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支招“互联网+现代农业”
基础薄弱待加强
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有富说,我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宽带普及率不高,行政村光纤通达比例仅80%,3G/4G网络仅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很多偏远行政村、自然村没有通宽带。
省政协委员、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殷贵鸿介绍,不少农民还没有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艰巨。
省政协常委、河南农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冬平建议,“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涉农信息的深度开发,建立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
人才不足需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副主委史小红说,利用电子商务促进传统农业发展需要配套的营销手段,如网店美工、在线客服、营销推广等,这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在调研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不足。
省政协常委、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马仰峡也表示,能掌握利用互联网技术把现代农业各个环节的信息采集、定性定量分析、行情分析、促销活动策划、对产业调整规划及科学监管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奇缺。
民革河南省农业与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推广站首席专家王玮建议,必须加强农村信息人才培训,一方面针对农户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培训,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进农村,如果让大学生村官和电商平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品牌度低应提升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王沛栋认为,我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较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要素的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突破,互联网没有形成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应通过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农产品企业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和品质,培育塑造知名品牌。
刘有富说,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加快同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对接,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品牌。
在会议一开始,省政协常委、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介绍了我省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上,运用“互联网+”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他建议,搭建我省“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全省农业远程可视化监管系统,跨部门协同发展,共同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政企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