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字功夫要下足

26.03.2016  14:27
”字功夫要下足 ——“治水拆违找短板”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王庆丽

  “三改一拆”,拆改结合,才能换来发展的新空间、百姓的新生活。

  我们调查发现,在推进“三改一拆”工作中,有些地方只关注“”的数量,却忽略了“”的进度。随着“三改一拆”步入攻坚期,各地必须在“”字上多下功夫,啃下棚户区、“僵尸地”等“”的硬骨头,补齐当前“重拆不重改”的这块短板。

  棚户区,亟待攻坚克难

  密密麻麻高低不齐的房屋建筑,脏乱差的环境……那些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老旧小区及城中村,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阻碍着当下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决策部署,浙江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三改一拆”工作启动后,省委、省政府又把城市旧住宅、城中村等棚户区改造作为实施这一行动计划的重点强力推进。然而,随着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不少难啃的“硬骨头”,成了当下需要重点攻克的对象。

  “眼下,棚户区居民对征收补偿的利益诉求越来越高,加上原住居民和住房属性情况复杂,如何进一步做好改造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省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一些居民对棚户区改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其简单看成棚户区的开发,而非改善自身的住房条件,主动改造的意愿不强,由此加大了征收拆迁的难度。

  此外,受放贷额度、发债指标、审批程序等因素制约,项目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还有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危旧房,虽然迫切需要改造,但在责任界定、资金筹集等方面仍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撑,改造难度增加。

  位于南宋皇城遗址保护核心区块的杭州馒头山社区,曾经就是这样一处难啃的“硬骨头”。去年10月,千呼万唤的馒头山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正式启动,馒头山地区凤山门铁路边居民房屋的立面整治、电路“上改下”、截污纳管以及部分危房整修等工程陆续开始,预计于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

  今年,全省一方面加快项目建设,力争10月底前基本完成、年底前超额完成年度棚户区改造各项任务;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多方面筹集资金,建立市场化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此外,全省在全面实施《浙江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同时,亦在加快制定《浙江省城镇住房保障条例》,为实施棚户区改造提供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

  “僵尸地”,期盼转型升级

  除旧住宅、城中村外,旧厂房亦是“三改”的重要对象。它们曾是城市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象征,却又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面临转型。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如何盘活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让这些长期闲置的“僵尸地”重新释放活力?

  (下转第二版)

责任编辑:王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