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九年支教 资深媒体人李启松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20.09.2017  06:30

 

人物名片 李启松LiQisong

支教多年,他一直想帮农村的孩子做点什么。

□记者盛夏文图

核心提示丨自2009年到2017年,李启松坚持九年支教。他的工休旅游目的地,不是名山大川,是偏僻乡野的“巴掌小学”。他的工休打开方式,不是吃喝玩乐,是给一群鼻涕小孩上课。

进入媒体前,他有十二年教师经历,曾是“郑州市优秀教师”。这令他的支教行为,更专业有效。他也成为志愿者“教师”。

缘起

从“一人支教”到“夫妻支教”

李启松参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的支教活动,对于他而言,既偶然又必然。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全国援建希望小学,并招募支教志愿者。当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开始援建希望小学,并招募志愿者时,李启松第一时间报了名。

他说:“我做过中专、大学的老师。对讲台有感情。我小时候上学,家里太穷,知道那种滋味。我一直想下去看看农村的孩子,看看能不能帮他们做点什么。”

2009年,李启松第一次做志愿者,他来到濮阳徐镇希望小学。

对支教的热情,令他用诗意的眼光看待周边环境:“满天星斗,月华如水,静静地泄下来,宿舍门前袖珍稻田,青翠欲滴。蛙声、水声此起彼伏,构成天籁绝响。”

事实上,美丽的稻田里“蚊风”甚盛,李启松“被咬了三十一个包”,把一盒清凉油抹得底朝天。

备课、讲课、家访、出黑板报,设计并主持召开运动会,运动会上,陪孩子做游戏、拔河、教手语舞、教广播体操等等。“我们很听话,学校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第二年兰考支教,李启松把妻子黄秀琴一起带来了。黄秀琴还带来百余册儿童图书。

黄秀琴是海燕出版社的儿童图书编辑,她说:“我和李启松有相似的童年经历,所以特别想帮帮农村的孩子们。我还想调研下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做好本职工作提供参考。”

黄秀琴发现:“乡村希望小学的孩子,吃喝没问题,情感很匮乏,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已经着手做这方面儿童图书,要写正能量的留守儿童。”

从一人行动到影响家人,从影响家人到影响同事朋友。李启松已着手做这方面的事情,他将组织他的“亲友团”,一起去支教。李启松说:“我要求是很严格的,要先培训。”

坚持

他写数万字的支教日记,思考深入又接地气

李启松是志愿者中少有的专家型人物。九年支教,他几乎每次都担任队长,还会给其他志愿者培训,传授讲课技巧。

“李启松是个支教专家,这太重要了。志愿者都是第一次去,绝大多数都是只去一次,有热情啥都想做,可能会和当地老师的教学计划有冲突。他们短期出现和消失,也可能会让孩子心神不宁。我们给予的爱心,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否会打乱他们的平静?这其中,有度的把握,有分寸的拿捏。李启松处理得特别好,每次看到他去,我就会放心很多。”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志坚告诉大河报记者。

李启松丰富的支教经验,部分来自阅历,部分来自于他的勤于思考。

他写了数万字的支教日记,思考既深入又接地气。他告诫年轻的支教老师,“对待学生要把握住‘度’。太过亲密会被学生欺负,不信你试试。”

李启松分析,不要让学生认为支教就是带他们玩的,这会违反支教初衷,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要备课,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预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李启松曾说:“越把支教看得容易,越容易失败。我教过十多年学,学生有两千多个,但说到教课,我依然充满敬意。”

他建议,会不会教课,应成为挑选支教者的首要条件,面试支教老师时,应让他们提供3份至5份成熟的教案,甚至试讲,过不了关,再优秀的人也要割爱。

他的这些思考,有些篇章形成文字,被《信息教研周刊》等专业刊物采用。

回忆

支教路上,孩子们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多年支教,令他难忘的事儿不少,令他泪崩的时刻也不少。

他说,最难忘的是南召“一个苹果的故事”。

2012年,他支教南召梁沟村平安希望小学时,一个女支教老师教一个六岁的女孩画苹果,女孩说,老师我没吃过,你能不能讲讲它啥味道。

这样的孩子,给了李启松坚持下去的力量。

他说,最难忘淮阳的一次家访。

2017年9月4日,李启松支教淮阳程楼平安希望小学时,他去家访,发现孩子的家中三个大人,奶奶痴呆,父母皆残疾,家里房也倒塌了。

“但他家四个孩子全在上学,其中有三个,就读于程楼小学。父母坚强又乐观,特别在意上学这事,他们说‘穷不可怕,只要上学,就能改变家里面貌,否则会一代代穷下去’。他家是外村的,步行要四十多分钟,舍近求远,跑到程楼来,就是因为这儿有支教志愿者,孩子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外边的世界。对于离不开乡土的那批人,这个学校,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的家长,给了李启松坚持下去的信心。

他说,最难忘濮阳的两位老师。

“2009年,我第一次去濮阳徐镇平安希望小学支教。九年之后,2017年8月份,我再次去濮阳这所学校。有两位老师远远看见我就打招呼,李老师您又来了。九年了,他们一眼认出了我,这让我心里热乎乎的。”

这样的老师,唤醒了李启松和他们并肩作战、守望相助的强烈愿望。

收获

他说:“孩子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李启松的支教课堂,有自己的特色。他幽默轻松,但课堂秩序很好,控场能力很强。

2017年9月4日,秋雨潇潇,淮阳程楼小学的“开学第一课”,近三十个孩子,把一间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李启松上台,带孩子读新书中的一首诗“大海的歌”:“天和海,蓝色的雾,蓝色的云,蓝色的波纹,蓝色的涛声……”

他先让孩子们大声读,之后一挥手喊道:“停”,课堂里马上鸦雀无声。

他评点,“大家刚才朗读的声音够不够大?”同学们回答:“大”,他又问同学们:“声音整齐不整齐?”大家回答:“整齐。”

要承认,他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志愿者上台因控场能力不够,往往会导致孩子闹腾成一锅粥。

支教分别日,往往都是泪崩时刻。

“2009年第一次支教,看到两个支教姑娘和小学生告别,老师和学生都哭成了泪人儿,很震撼。这是人间最真的情,没掺一点假,特别值得珍藏。”李启松回忆道。

之后发现,每次道别,都会有类似场面。这让他既心酸又欣慰。他将持续不断的支教视为“修心”。他说:“躲开城市的喧嚣,放空自己,和孩子好好相处,过单纯的慢生活。再回到城市,心态会平静很多,人会变得更善良纯粹,更愿意向周边的人释放善意。”

他说:“一定程度上,孩子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人物名片

李启松LiQisong

人物小像

李启松,60后资深媒体人,个性沉稳,对工作满怀热忱。入行多年,他一直坚守记者的责任。

五年感言

九年支教路,李启松先后去了濮阳、兰考、南阳、周口等地。他说,他是为了孩子的爱留下来的。

寄语未来

农村的“留守儿童”需要支教志愿者,期待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