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计划3年内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摸家底”
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框架不断拉大,但很多文物古迹却“在劫难逃”……
郑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下文物埋藏非常丰富。但是在近十年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优秀的近现代建筑被拆除了,甚至是一些位列保护名录的建筑,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倏然化为废墟,原有城市肌理和文脉出现断裂的危险。
如何保护这些历史遗迹、守住城市的根是摆在城市建造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消息】
三年内摸清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家底”
8月12日,郑州市规划局召开会议,对郑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确定普查,并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据了解,此次普查的范围为郑州市内五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区、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上街区。
郑州市规划局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摸清辖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现状基本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初步划定,对符合标准的历史建筑进行确定、公布。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两者普查范围有所不同。
市规划局相关人员透露,历史文化街区的普查在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城区及其周边区域内开展,不涉及村镇;而历史建筑的普查则要在整个行政辖区内进行,落实到村镇范围。同时,国家、省、市、县级文保单位不再列入本次认定工作范畴。
此外,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对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认定一批,公布一批,保护一批。同时,还相应建立考核制度,对工作开展积极、成效显著的予以表扬,对工作进展缓慢、逾期不报的予以通报批评。
【划定标准】
历史文化街区
不仅要有“貌”还要有“内涵”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划定标准,郑州市规划局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普查工作的通知》,对符合历史文化的“条件”做出说明。
郑州街道数不清,但想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要有“貌”,同时还要有“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指的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同时满足两个标准,并具备五个价值特色之一的,满足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标准。
其中,“两个标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外貌”做出要求。
即“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不小于1公顷。传统格局基本完整,且构成街区格局和风貌的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的总用地面积占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不小于60%以上。”
而“五个价值特色”则要求:历史文化街区要具备“街区在其所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街区与重要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街区的空间格局、肌理、风貌等体现了传统文化思想(礼制、风水、宗教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或时代风格”等文化内涵。
历史建筑 除了“年龄”
还要有这仨“王牌”
“大玉米”、“双子大厦”、中原福塔……郑州的地标性建筑真不少,但它们有当“历史建筑”的资格吗?
市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解释,历史建筑指的是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而在解释中,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历史建筑的划定提出了明确的“年龄”线,即要求历史建筑的主体建筑至少建成30年。
此外,除了建筑“年龄”至少30岁,工作人员介绍到,同时具备12种情形之一的建(构)筑物,才满足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具体来说,12种情形主要涉及以下三张王牌。
王牌一:历史文化
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就不能称其为“历史建筑”。而何为历史文化,《通知》将此描述为以下6种情形:
1. 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或地域特色。
2. 与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或者著名人物相关。
3. 在革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4. 代表性、标志性建筑或者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5. 在各行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6. 具有其他历史文化意义。
王牌二:艺术价值
什么才是艺术价值?答: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反映一定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具有典型性(包括具有一定时期异国建筑风格特点);在城市或乡村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具有群体心理认同感;反映一定地域或民族的艺术特点;建筑空间、造型、色彩、细部与装饰等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符合以上四条之一的30岁建筑,恭喜你,成功入选历史建筑。
王牌三:科学价值
除了艺术和历史要求,科学价值也被要求在列。
具备“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反映地域特点、艺术特色或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建筑形体组合或空间布局在一定时期具有先进性”这两种属性,才可称为“历史建筑”。
【专家说法】
通过摸排普查
加速“上牌”工作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郑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下文物埋藏也非常丰富。但是,关于“优秀的近现代建筑被拆除”的事件屡见不鲜。
2011年3月,郑州市政府公布首批中心城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包括二七宾馆、河南人民会堂等32处近现代建筑。2015年,河南商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其中5处优秀现代建筑遭到彻底拆除。曾经装满老郑州人回忆的东方红影剧院、见证郑州铁路发展的铁路局六号院,以及地标性存在的二七宾馆都在郑州地图上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登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常松木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郑州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之所以遭遇部分被拆的命运,和没有挂牌关系很大。此前,郑州市相关专家也认为,我们文物保护的速度,赶不上城市化的进程。很多暂时够不上文物级别,却仍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就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郑州市文物局专家告诉河南商报记者,郑州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本身起步晚、发展慢,而对那些处于尴尬境地建筑的保护更是难以保证。
不过,该专家也表示,虽然郑州在起跑线上落后了,但为时不晚,“如今郑州开展的普查工作,是真正想把根留住的表现,通过摸排普查,对郑州的‘家底’了然于心,也能加速对它们的‘上牌’工作,对保护、立法都是推进作用。”
河南商报记者 王乔琪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