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掼蛋"入小学课堂弊大于利

15.03.2015  12:06

   周卫军

  在小学课程里开设“掼蛋”课,你觉得靠谱吗?最近,扬州一所小学在网上公开该校校本课程科目,掼蛋、24点等纸牌游戏位列其中,此举引来不少争议。3月12日,该校分管副校长向现代快报记者回应,将“掼蛋”作为校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及与人相处能力,教学过程中也会科学控制,不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3月13日《现代快报》)

  纸牌活动除了桥牌等极少数形式被看做一种竞技体育以外,更多还是作为一种游戏娱乐的形式出现。因其易教好学,形式多样,对活动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且兼具游戏娱乐、开发智力、协调人际关系等优点,所以在世界各地都十分普及。但是,纸牌游戏也有缺陷,因为许多时候它都被人们当成一种赌博的媒介,游戏者一旦沉迷其中,也会使得人生失去许多应有的精彩,尤其是自制力较弱的孩子们如果过早接触这类游戏且缺乏父母监管,更是容易迷失自我,荒废学业。因此,成人们对于孩子参加纸牌游戏一贯多持反对态度,不使他们深陷其中。当学校将“掼蛋”、24点等纸牌游戏作为选修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家长们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尽管学校对“将纸牌游戏作为校本课程科目”的目的作出了解释也求得了“专家”的声援,但是在笔者看来,开设这类课程无疑还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掼蛋”课的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且看学校老师对“掼蛋”课几个阶段的介绍:先是解说课程意义,认识赌博危害,认识纸牌,学习规则和玩法;然后教学生打牌;再是学生分组打牌,教师看打牌、作指导;最后总结。毫无疑问,这个教与学的过程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固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等有一定作用,但是挑战性、创造性也是明显不足的,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懒教”行为——教会学生玩牌之后,老师反而变得无所事事了。

  其次,开设“纸牌课”的德育目标其实也不完全明确。固然,纸牌课可以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及与人相处能力,却也对游戏的竞争意义进行了排斥——将“抱怨搭档”“看重输赢”完全看成一种错误。而纸牌游戏最大的看点其实就在其输赢,在配合和技法,一旦失去了竞争、配合和技法,也必然只会使其失去生命力。

  再次,纸牌游戏课的开设也有可能激发新的家校矛盾。在家长眼中,纸牌游戏是有害无益的,而一旦学生将学校开设课程且老师认为课程的“时间不足”作为游戏的借口,沉迷其中,定将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产生家校矛盾,使学生陷入两难的境地,必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终究只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认知力、自控力等都并不成熟,因此纸牌游戏的合法化更多的恐怕只会使他们产生“玩玩无妨”的错觉,从而沉迷其中。其实,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交往协调能力、缓解学习压力等,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活动和方法可供他们选择,又何必一定要选择极具争议性的纸牌游戏呢?

编辑:王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