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

30.06.2014  12:55
  日前,由省社科联主办的河南发展高层论坛以“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为主题在郑州举行第61次专题研讨会。众多省内从事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基层建设一线的工作者们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热烈、深入地交流研讨。
  
  我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尽管我省城镇化率较以前有较大提高,现代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规划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多,许多进城农民工处于半市民化、两栖状态,农民进城意愿不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县级城市发展滞后;城市治理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地方“城市病”现象出现,社会稳定面临挑战。
  
  建设新型城镇化要端正实施理念
  
  专家认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浩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等许多方面,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要端正实施理念,切实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一是认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不要用僵化的计划经济代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将“新型”二字挂在嘴边,一旦接触实际问题,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固有的思维模式。二是认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不要用外延扩张代替内涵优化,或重规模、轻质量,要以质量提升为主要目标,追求优化与扩张的和谐统一。三是认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要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认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体,在强调政府引领的情况下,不要忽视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如企业和社会公众等,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五是认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不要单纯追求城镇化率而忽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要提高城镇质量、优化城镇结构、强化城镇功能、传承文化精髓、塑造个性特色。六是认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不要忽略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如何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与会专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把城乡之间的各种资源配置放在一个系统之中权衡与协同,重视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尽快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府要引导农民进城,在城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吸引农民就业,通过农业人口市民化,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同时在农村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救灾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二是建立全省统筹的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必须下大工夫、花大力气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通过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避免天天挖沟、大拆大建导致的巨大浪费,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有效治理“城市病”。要树立全省规划一盘棋的理念,打破各市各县各自规划、简单相加的传统规划模式,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研究、规划单位及其专家参与,以全球、全国视野审视河南,对全省特别是中原城市群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创新体系进行高水平的统筹研究和中长期规划,尽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城市产业结构雷同、建筑面貌相似、自我恶性竞争。制订规划要充分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各级干部、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深入调研论证,依法按程序审批,一旦确定,不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改变规划,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得好,一任接着一任干。对中原城市群特别是郑汴洛焦新许地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形成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密集区、核心增长极。
  
  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集聚机制。我省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和建设,结束了河南分散发展工业的历史,走上了集聚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了县域范围的产业集聚,可以说是由分散发展向集聚发展的转折点,意义重大,效果良好。下一步要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升级工程,进一步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要集中精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按照专业化、集群化、智能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以那些基础较好、区位优越、主导产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在郑汴洛焦新许核心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如郑州航空港临空产业、郑州汽车及配件、郑州电子信息、郑州物流、郑汴科教、郑州服装、郑州食品、洛阳装备制造、许昌电气、新乡电池等,使其尽快成为行业有地位、国内有优势、国际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同时建立健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集中集聚的规划引导机制、市场流通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税收分成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起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促进非农产业向优势地区、重点产业集群集中集聚。其他省辖市也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突出规划建设一两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县城、乡镇往特色优势产品上努力,形成如长垣起重、民权制冷、偃师钢制家具、虞城钢卷尺、镇平玉雕那样的特色产品集群。
  
  四是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要素流动机制。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允许、引导、鼓励、支持人口向产业发展环境好、产业发展快、就业岗位多、收入水平高的地区流动,支持农民工家属随迁进城,确保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就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确保城镇居民现在和将来的基本生活,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资金融通机制,让市场在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顺应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大趋势,在保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农业农村合理贷款需求的基础上,允许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向城镇投资,积极满足县城和特色产业重点镇发展非农产业、吸引农村农业人口转移的需要。以人为本的要素流动还体现在对城镇现有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持续改善上,特别是对城镇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看病、就业、上学、大气污染等具体事务必须不断有所改善。同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便利,创造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培养全社会包容发展的人文情怀。
  
  五是建立健全动态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比较分散,城市建设用地相对集中,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就是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此为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把城市周边的耕地占用与边远地区的土地复耕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复耕,确保耕地总面积这根红线不突破。同时要在保证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同时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深入实施粮食生产百千万工程,促进耕地向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集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确保全部耕地的粮食生产总能力不断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
  
  六是健全城镇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教育、医疗、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多元化。凡是社会资本愿意投资的,要尽可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应着力于规划和相应的规则制定及其落实,使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享受同等权益。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鼓励城镇政府积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除农业、扶贫以外的投资要适当向城市倾斜,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
  
  七是树立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要逐步改变目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同时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引导,减少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加快低碳发展、智慧发展、智能发展步伐。努力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引进或研发关键链接技术,建设关键链接项目,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和再利用,逐步把工业项目布局与区域综合发展衔接,避免和整治重工业过度集中区域环境过度污染现象。同时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施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土地治理、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⑥5(执笔人:李同新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