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侗乡第一寨 千年传承侗族大歌后继乏人
在贵州省黎平县的东南部,有一个肇兴侗寨,居民1100余户,60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侗族。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这里古朴神秘的边寨风光与青山秀谷融为一体,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同时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这里原生态文化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各民族原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显示出独特的诱人魅力,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观光旅游。如今,这些传统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能否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有效传承?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它四面环山,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的房屋,多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寨子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游客,有国内的,也有外国的,一小商品店的老板说,7、8月份,游客还不是最多的。
老板:五月,“五一”、“十一”比较多一点,一般都是国内的也有,外国的也有,他们来这主要是看古楼花草嘛,吊脚楼这些。
游客的到来,带动了旅游经济,一些传统工艺品店,纷纷兴起,记者走进一家,里面有手工做的鞋垫、布鞋、背带、服装等,它们花花绿绿,很是好看,店老板说:
老板:小的大的都有,他们一般有的也买,有的也不买,现在肇兴这边旅游嘛,想着销路要好一点吧。
但是对于侗寨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著名的侗族大歌。在路边的一个小广场上,记者见到了正在演唱的一个歌队,成员20来人,有老有少,皆为侗族,歌队成员陆勤花介绍了侗族大歌的特点:
陆勤花:这首歌在我们侗族大歌也是很出名,这叫蝉之歌,这首歌有四个高声部,一万人也可以唱,但是最少是要八个人唱,两三个人不能唱,因为有四个高声部。
陆勤花介绍说,侗族大歌一首歌曲,可以十来个人唱,也可以上万人唱,唱的人数即使再多,所有的人也能自动分出自己的声部,形成完美的一应一和,这些歌曲,多以和声为主,歌词比较短少,高音部分、拖腔部分有着强烈的反差和映衬,包含着对大地的抒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陆勤花说,唱歌的侗乡任多数都是业余来唱,她在一家公司上班,平时工作很忙,时间充裕,兴致又来的时候,她会去歌队,唱上几首,而她唱的歌,都是小时候学的。
陆勤花:小时候都是在鼓楼这里,老人就教歌给我们,我们从小就练歌,我们四五岁的时候看到老人家唱我们就坐在旁边,所以我们就会唱啦。
歌队的领唱是吴盼阳在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也是从小就开始唱歌。她说侗族大歌不仅好听,还是侗族文化的写照,这些歌包含着侗族的历史、神话故事、伦理、婚恋观等等,是侗族历史的教科书。因为在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这些宝贵的信息,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侗族大歌,得到传承。吴盼阳说,侗族大歌是个纽带,是侗族人过去与现在联系的纽带,是不同村寨间沟通交流的纽带。
吴盼阳:一般有演出的话就会通知我们,我们就来参加,我们执行他的命令就可以了。
吴盼阳说,之前侗族人几乎人人会唱歌,男的要是不会唱歌,长大了都讨不到媳妇,可现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有些人对唱歌的兴趣已经不大,吴盼阳认为,随着肇兴旅游业的开发,当地衍生了一些产业,这些产业可以解决部分就业,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文化传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