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创意拼特色 关注社会爱环保 手工市集在港蓬勃兴起
交流比赚钱更重要
香港手工市集的“始祖”要追溯到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早在2009年,该中心便推出了“石硖尾创意地摊”。2010年的“山寨市集”已有约30个摊位,如今每季度一次常态化地开展活动。类似的手工市集此后遍地开花,现在每周有多个市集同时开展,令人应接不暇。
香港女生加行与科比(Kobe)都是艺术相关专业出身,接触手工市集不过1年时间,她们共同打造的品牌已在圈内打响名声。在售卖手工艺品之余,两人更是将工作坊作为创意市集的主打环节,强化市集活动中的人际沟通。
“不希望大家来到市集只是买东西,像每周定期来购物。我们希望消费有正向的力量。”加行和科比严格筛选市集上的货品,并将淘宝、代购的商品排除在外。“这些网上平台都能买到”,在她们看来,市集更重视创意展现以及同好交流,而非仅关注赚钱。
在两人以往的市集活动中,不仅有摊位售卖,更伴有音乐表演,还有向参与者开放的艺术工作室,大受摊主与游客欢迎。香港的“故事地摊”也颇具特色,每月一次在不同的公园交换故事,地摊上会摆放与旅行相关的事物,借此分享行走感悟。另有市集主打“怀旧牌”,提供古代典籍与古董物件交易。
以市集推动议题关注
加行与科比曾在香港生活书院一连两天以环保为主题创办市集,除了地摊,还有多达10个工作坊。比如,“剩饭造纸”工作坊指导参与者用凉茶渣、洋葱皮等混合纸浆制作再生纸。另有“咖啡渣磨砂洁肤液”“果皮润唇膏”等充满奇思妙想的手工课程。此外,还有人教授如何利用本地农作物黄豆及面粉制成豆浆、馒头。在市集现场,同时露天放映纪录片《极光追杀令》(The City Dark),讲述光污染如何对生态造成威胁,引发参与者对环保问题的反思。不少母亲周末带孩子参加工作坊,共享亲子活动时光。
“试想有什么议题可以直接通过消费去唤起关注,例如我们谈论很多政治议题,或者土地问题,除了激烈抗争,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做些什么去支持呢?”加行与科比由此倡导以本地农业推广的方式,树立生活自主的理念,在市集中推出蔬菜摊。如果市集运营开销许可,本地农业生产者摆摊卖菜,还可获得租金减免。此举不仅成功吸引了不少农民参与,也让市集的影响力超越了年轻群体。加行的长辈常问下次的市集是否有菜卖,如果有便欣然前往。
与此相似,每月举办两次的“马宝宝生活墟”市集,有包括农夫市集、讲座、电影放映、音乐会等活动,以此推广本地耕作产品、联结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