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在“文明河南”入驻大河报客户端签约仪式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向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和期望,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我们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我们的媒体是人民群众的媒体。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较为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起舆论生态格局的深刻变化,互联网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社会上的不同声音经常反映到网络平台上来,甚至形成舆论漩涡。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客观上讲,是件好事情。话语表达渠道出现多样化,也说明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问题在于,面对真真假假的信息、铺天盖地的言论,我们的一些主流媒体表现迟钝,没能很好地将各种声音引导转化到主旋律上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较为复杂,但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媒体没有抓住群众,不知道说群众想说的话,没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最根本的是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观点和立场问题,解决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的媒体,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群众的媒体,必须从群众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一般来说,社会上的矛盾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然而,现实中一些主流媒体习惯于“到处莺歌燕舞”的正面宣传,对社会矛盾即使有所批判也往往含含糊糊,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不仅违背了新闻传播的规律,也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差甚远。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媒体喊破嗓子、群众却无动于衷的现象。
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建设心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往往与人民群众的关切紧密相连。从哲学上讲,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进入转型期的当下,我们面临诸如住房、就业、养老、饮食安全、环境恶化等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新闻媒体是社会生活的传感器,必须有一双善于洞察问题的眼睛。发现问题后,是掩盖、回避,还是批判、建言?这是对媒体人的职业拷问。人民群众渴望的是发展繁荣、和谐安定,他们绝不希望看到“小问题被捂成大麻烦”。只有以建设的心态,客观地批评,积极地建言,才能给人以信心、给人以温暖。
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还需要对接大众话语体系,灵活运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新闻宣传要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必须学会运用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毛泽东同志曾批判党八股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一些主流媒体仍然存在着“说官话”“讲套话”的积弊,语言空洞,面目可憎,人民群众不喜欢、不愿看。有没有把群众的心声反映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试想,如果不对接大众话语体系,而是讲一些不接地气的大话空话,群众能说我们的媒体在反映自己的心声吗?
人民群众是新闻媒体的服务对象,也是新闻工作的评判者。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媒体才能发挥好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情绪、增进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