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看河南】光山县创新扶贫模式引网络名人点赞 称老百姓赶上好时代
(记者 宋向乐 刘晓明 张馨予)告别兰考县,“网络名人看河南”考察团于4月26日来到革命老区、毛尖之乡光山县。在这里,猪山圈村诚信茶叶的以茶致富的脱贫新路子、方洼村的香菇种植大棚基地和当地村支书拧成一股绳带领村民致富的基层党建模式,都给网络名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考察团成员对修剪茶叶的器械很感兴趣
考察团成员到的第一站是猪山圈村,当地村民讲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猪八戒被玉帝打入凡间,就落到这个地方。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生活很贫困。后来在村支书等干部的带领下种茶栽树,但因为山区偏僻出山艰难,茶种的再好也不好销售。之后山村道路修到了家门口,水电也进家了,村里成立了自己的茶品销售公司,每一个村民都有红利。
同时,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还在村里开农家店发展生态旅游业。
村干部的讲述让网络名人“巍岳钦禹”感叹说,“过去对于扶贫是听得多看到的少。到了这些过去贫穷的村里,看到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了解到给老百姓带来的变化,不能不说现在的老百姓是赶上好时代了。”
考察团成员走在通往茶叶种植基地的路上
沿着文殊乡猪山圈村村委旁边的小路拾阶而上,路边是绿油油的茶树,几名村民正抬着机器对茶树进行机械修剪,这也引来大家关注。网络名人“刘五一”说,“机械化的应用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使用,释放了更多的机会。”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当地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林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农民致富、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新路子,不断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仅2016年、2017两年就带动358户贫困户增加收入。
目前,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集茶叶、油茶、苗木花卉、乡村旅游、园林绿化为主体,以多林种良种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型现代化“三农”企业。
光山县委书记刘勇(左)和网络名人杨建国以茶会友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最重要的保障。为培育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文殊乡方洼村“两委”利用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发展香菇种植大棚项目。
网络名人考察团第二站就来到了方洼村。该村因为有香菇种植基地,很多在外地务工的村民都回家乡工作了。
网络名人“巅峰倦客”说,“这个香菇基地比较开放,不仅增加就业岗位,同时也把自己种植香菇的技术都毫不遮掩的贡献了出来。所以说,只要你不笨又愿意学,在香菇基地干两年,就会学到种植香菇的技术,之后也可以自己单干,还会得到基地的各种帮助,一直到走向正规。”
方洼村的香菇种植基地
香菇大棚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介绍说,方洼村的扶贫,除了提供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收入之外,更加重视的是“扶智”,让村民们学到更多的技术和知识,最后让大家长期受益,并一传十十传百的扩大受益人群。
除了香菇基地,还有油茶基地、鱼藕池塘混养基地等,他们都是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向村民传授技术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山县的这种扶贫又扶智的创新模式,我觉得挺好,赞一个!”方洼村这种创新的扶贫模式也让考察的网络名人们伸出大拇指点赞。
信阳在扶贫攻坚之前就提出了“富不富,看村支部”的口号,几十个贫困村的支部书记颇费一番心思,甚至还动员在外的成功人士回村助村里脱贫。
考察香菇
拿方洼村来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方洼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创新脱贫方式,按照“党支部+贫困户+(特色产业+务工就业+电子商务)”的模式,推动精准扶贫。
“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方洼村不能种茶栽树,三年前还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扶贫攻坚战开始后,该村引进了香菇项目。按照集体经济模式,每个大棚都能带动贫困户脱贫。随着销售的增加,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正在生产和规划的香菇大棚已经达到三十个,离致富已经不远了。”“巍岳钦禹”认为,方洼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在七彩农田前合影
“通过几天的所见所闻,我感受到了河南扶贫攻坚不仅给老百姓带来得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而且从观念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名人“苏渝”说,当地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村民都把创新致富,科技生态脱贫放在首位,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增加了非常多科技含量,使我们耳目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昔日的贫困地区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网络名人“杨建国”则对光山的脱贫模式进行了思考,并总结为两点:一是选择脱贫产业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二是电商扶贫大有可为。
“以光山‘多彩田园’模式带来的经验就是:扶贫产业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而要盯住脚下的土地和身边资源,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所选产业不仅符合各地实际,减少了‘水土不服’,还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多路进财’提高了产业脱贫的效率。”
当晚网络名人们还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座谈,收获颇丰
在电商扶贫方面,杨建国认为光山县用电商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光山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