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合格生态产品要种好“四棵树”(观察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宜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产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合格的生态产品?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该如何打造合格的生态产品?
笔者认为,要打造合格生态产品必须根据需求种好“四棵树”:一棵生态树,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棵摇钱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一棵观赏树,供人旅游、休闲、观光等;一棵文化树,留给后人代代相传,传承生态文明。
合格的生态产品要以能满足需求为前提。生态建设、园林绿化如果不考虑社会各界的需求,只能是劳民伤财。首先,要满足国土安全和国家形象的需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当年繁华的楼兰古城变成今天的一片荒芜就是例证。一个国家森林资源的多少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其次,要满足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木材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如果过度依赖进口,经济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第三,要满足城市安全避险的需求。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在林立的高楼间或在人口聚集的城镇周边建设一批较大面积的森林公园或绿地,辅以一定面积的水面,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可以妥善安置人员。第四,要满足人民安居的需求。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绿化的成果,或休闲度假,或观赏采风,愉悦身心。第五,要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通过绿化美化,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不能只让他们为生态优良作出牺牲。第六,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出空间,使生态文明得以传承。
当前的园林绿化工作要从以上6项需求出发,“跳出林业谈林业”,做好规划,全面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师法自然、惠及民生且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新格局。在具体建设中,要以河、路、渠为“线”,以大面积片林为“面”,以新农村绿化及重要节点为“点”,形成点、线、面相互贯通的“叶脉式”绿化格局。
在“线”的建设中,主要以高大乔木为主,切忌过于花哨。因为沿线长、车速快,人们只能从整体上观赏绿化效果,不可能停车欣赏,甚至还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在“面”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赋予园林绿化一定的文化内涵。根据人们健身、休闲的需要,建设一些健康绿道、休闲广场;根据城市安全避险、野生动物栖息和举办大型活动需要,建成一些湖面和较为大型的广场;根据特色景观的需要,安排花期不同、花色和叶色不同的树种,按照“一乡一品、一区多品”的原则,打造出一批具有不同观赏特色的大面积景观林;根据艺术采风的需要,按照“师法自然”的原则,制作一些园林小品,建设一批树木文化园;根据国家大型政治活动需要,储备一批大型苗木;根据农民绿岗就业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要适当留出一定面积的服务设施用地,为将来林木管护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准备。
在“点”的建设中,要结合当地历史、民俗和气候、立地条件等,坚持适地适树,突出文化,打造一批亮点工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目光始终高度集中在“生态树”,近些年来,随着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的兴起,“摇钱树”和“观赏树”的地位也逐渐上升,但“文化树”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树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等无不留下树木的印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赋予了树木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黄山的迎客松、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孔庙的触奸柏……树木承载了多少文化的传承。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游览天坛后,感慨地说,以美国的实力,像天坛这样的古建筑群,可以仿建若干组,但天坛里众多的古树,却无论花多少钱、采用多么先进的科技手段都无法仿造。短短一席话,令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那么,我们今天种下的树是不是也将成为留给后代的珍贵财富?
当前,传统的为生态而栽树,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多方面需要。如何发挥树木的多重功能,打造合格的生态产品,已成为我们这些生态文明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