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提振 中国装备引领外贸优进优出
出口大起大落,进口大幅下降,成为首季我国外贸发展的典型特征。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54万亿元,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总值3.15万亿元,增长4.9%;进口总值2.39万亿元,下降17.3%。值得关注的是,受“一带一路”等战略提振,中国装备“走出去”步伐加快,前两个月我国铁路设备出口大幅增长52%。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认为,我国外贸稳增长要有紧迫感,但也要有一个度,不必单纯为漂亮的数字而不管不顾。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正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更要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做文章,依靠做强创造更多做大的机会。
减速不失速
在全球贸易普遍下滑的背景下,一季度我国出口依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各月数据如同坐上了过山车,大起之后又大落。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为-3.2%,2月份出口大幅增长48.9%,3月份出口增速又降至-14.6%。国家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对此表示,春节假期因素是导致今年一季度各月出口数据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
“我国外贸企业有春节前集中出口、正月十五以后又陆续开工的经营习惯,今年春节假期的错位导致各月出口增速出现了较大波动。”黄颂平表示,消除春节假期因素影响后,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4.9%,仍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
此外,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出口订单减少,也是近期我国出口明显受阻的主要原因,而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也进一步拉低了出口增速。一项针对3000家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去年四季度以来,约44%的企业反映新增出口订单金额同比下降,40%的企业明确提及外部环境不利、市场需求疲软、订单减少、竞争激烈等困难。
在出口大起大落的同时,一季度进口却出现较大降幅。统计数据显示,受进口平均价格下降9.8%和内需疲弱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全国进口降幅较上季度扩大15.7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下降12.3%,降幅较前两月收窄7.6个百分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首季进口大幅下降主要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生产配套进口放缓、国内投资增速回落等因素影响。此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有待化解,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也导致我国外贸企业普遍进口意愿不足。
在沈丹阳看来,综合判断一国外贸发展大势,不能只看速度,并且目前我国外贸总体还达不到失速的程度。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进出口面临的总体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实现今年全年外贸增长6%的预期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优进优出转型在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大进大出战略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随着国际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如今这条老路已经难以为继。近期召开的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指出,要推动我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外贸的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以机电产品为例,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8182亿元,同比增长6.4%,快于整体出口增速1.5个百分点,拉动全国出口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船舶、金属加工机床等部分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同期,我国机电产品进口总值同比增长6.4%,表现好于总体进口情况,并且我国更加注重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
沈丹阳坦言,尽管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增速放缓,但一个好的现象是,无论是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区域布局、企业结构,还是贸易结构都在进一步优化。而我国外贸结构优化也将为优进优出战略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白明同样认为,在能源原材料进口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与其纠结于进口数据降幅过大,不如将原料进口价格下降带来的“省钱”效果用足用好,适当扩大进口规模,通过进口把优质的外部资源配置到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并且与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结合起来。
中国装备“走出去”提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6亿美元,带动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设备出口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1~2月,我国铁路设备,包括铁道及电车道的机车、车辆及相关零件出口总额超过6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52%。
沈丹阳表示,商务部高度重视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工作。为推动装备产能“走出去”,已和有关部门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一带一路”、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重大战略采取了诸多措施。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总体布局。结合行业优势和东道国特点,明确提出支持铁路、核电、汽车、船舶、化工、冶金等优势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指导意见。二是用好财政资金。2015年安排的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优势行业的对外投资合作,重点用于可拉动国产装备出口的境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三是推进产融结合,促进对外投资合作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带动装备产能“走出去”的能力。